梁某某武安六中《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zeroyang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02:51:56 举报文档

以下为《梁某某武安六中《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武安六中 梁某某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高地理新课标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情境提问“为什么空调冷气机装在房间的高处而暖气片放在房间的地上?”

思考、回答

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

利用课件展示几个问题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自学课文 热力环流 第一段,思考并回答课件展示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













3、热力环流原理分析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热力环流产生的原理。







1、启发探究:

②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从生活现象中引导:夏季台风前的闷热说明气压低,秋高气爽说明气压高)

④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

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2、释图探究

通过示意图加深对上述引导的理解,促使学生能用自己语言总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利用三幅图逐一进行原理解释,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学生的理解。



4、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

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边某某,边做笔记,同时归纳出在高低气压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

同一水平面而言,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5、练习 学生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

在黑白上绘制等压面学生按要求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按要求画图。

测试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即时反馈,查漏补缺,并给予及时矫正,使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



过渡

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其实,现实生活中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无处不在,.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转入海陆风成因和影响分析)







6、海陆风

1、播放学生实验录像:

实验过程:

①准备两个烧杯,分别装满300毫升水和干沙并排放在一起。把两枝温度计分别埋入水和沙中约0.5厘米。

②测量水和干沙的温度,并记录下来。因为都在室温状态下,它们的温度应该相同。

③把两个烧杯放到室外,让太阳照射使其升温,在半小时内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照射后水和沙的温度。

④把两个烧杯放放回室内让其降温,在半小时内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水和沙的温度。

⑤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列表、画图对比分析。

1、实验、释图探究

学生旁白实验过程并公布结果;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图表展示结论。

2、问题探究:

①同一时间段,造成海陆温差的原因是什么?海陆热力差异

②不同时间段,海陆的温差会有变化吗?

③白天,大气温度升高,陆地与海洋比较,哪个快些?温度如何?晚间呢?

3、实践探究

根据上述分析,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画出海陆间大气运动的示意图。



启发探究

④根据示意图想一想,人站在海边,面对大海,白天风从哪个方向吹来?正面或背面呢?晚上呢?



将原理性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地利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

同时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城市风分析

1、课件演示:《城市风》

2、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城市风产生的原理。

1、问题探究:

①无论白天或晚间,城市和郊区的冷热状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②根据冷热状况的分析,市区和郊区间的大气怎样运动?

2、小组探究:

①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对城市的大气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②***,如何使城市风趋利弊害呢?如果你是该城市的决策者,现在要布局一个化工厂,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布局在什么地方较合适?



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拓展

除了城市风和海陆风,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试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总结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模式,请对山坡与山谷风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分析探究。

课外探究





8、课堂小结

总结: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9、课堂巩固练习

引导、提示

思考并回答

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

大气不均匀受热引起热力环流

气压的变化规律

①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同水平面上:等压面向高处凸,气压高;等压面向低处凹,气压低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九、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虽然整体水平比较高,可对于地理这门在初中被忽略的学科,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先播放土豆网下载的关于课本P29页的活动实验视频,此实验难度大,成功率低,只能让学生观察。给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物理准备知识,便于接下来自主探究的顺利开展,并让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更能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知所为,无从下手。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加强,考虑到这点,本人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直接用粉笔画,也要求学生跟着画。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并作简图,学生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先行后知,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平时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对于这样几乎完全符合自己的设计意图,还不是非常适应,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依葫芦画瓢。因此,如果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还待探讨和深究。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梁某某武安六中《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