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武某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湘教版 必修Ⅰ)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 武某某
课标要求: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其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绘制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通过动画演示和模型绘制操作,使学生思考更贴近实际,以简化复杂问题,更好地探索其基本原理和大气运动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
2.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树立起全球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运用图像导学、案例分析、问题启发、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判断、推理、归纳地理规律,正确理解相关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设疑
激趣
【导入】
一粒沙的旅行(内容略)
体会生活,思考问题。
激趣诱思
【细致研究从假设开始】假设:不自转;不公转;地球质地均一。
符合简单的热力环流=>单圈环流(多媒体演示)
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建立基本框架
思维预备:单圈环流
初步理解气压带
描述:单圈环流
【承转】地球是不断自转的,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移,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在学案上画出高空风和近地面风。
听课
锻炼学生自主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
探究主题(一):低纬环流圈
准确认识立体的低纬环流圈
通过观察投影动画,根据课本P50-P51相关知识,完成下列要求并思考学案问题。
1.师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立体)模型,体会气流运动方向及原因;
2.了解气流运动在近地面形成哪些气压带和风带?
3.30XXXXXN附近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相同吗?
【承转】接下来,副热带高气压带除了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东北信风,另一支向北运动,我们记得,还有一支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气流也在向南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它们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无论怎样,他们终将会来一次亲密的接触!就像这样xxxxx,好,我们继续:
自主学习,分析思考,动手操作,
准确识记,
概括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建立立体的圈流模型,把握气压带风带的成因。
探究主题(二):中高纬环流圈
准确认识立体的中高纬环流圈
通过观察投影动画,阅读课本P50-P51相关知识:
探究二:
1.各小组共同完成中高纬环流圈的模型,体会气流运动方向及原因;
2.气流运动又在近地面形成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
3.会用自己的话描述中高纬环流圈气流运动过程。
4.60XXXXXN附近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与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是否相同?
【展示】三圈环流模型
【回答学案问题】
【学生描述】中高纬环流圈
【承转】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我们的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请况,在北半球情况我们已经了解清楚,那南半球是什么样子呢?
下面各小组共同完成活动探究三,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自主学习,分析思考,动手操作,
准确识记,
概括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完成立体构架,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
探究主题(三):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准确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图
总结规律
展示
锻炼学生分析、总结与表达能力
头脑风暴
1.气流垂直方向的运动与近地面高低气压带的形成关系密切,那它对降水有影响吗?上升的气流容易形成降水?还是下沉的气流?
2.撒哈拉的一粒沙是靠什么完成了到达亚马孙地区的长途跋涉?
【承转】研究继续:地球除了在不断自转,还在不停地公转,是想这又会对全球气压带风带会有什么影响呢?
自主学习,分析思考,
准确识记,
概括总结规律。
锻炼学生分析、总结与表达能力
探究主题(四):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观察发现,概括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观察动画: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思考,总结,回答: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是什么?
1.气压带、风带随 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2.就北半球来说 ,就南半球来说 。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度 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大于/小于)
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观察与总结表达能力
系统
总结
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系统知识
课下
探究
【承转】研究还未结束XXXXXXXXXX
【课下探究】(内容略)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地理观、科学观。
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2.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整堂课运用图像导学、案例分析、问题启发、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一气呵成,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判断、推理、归纳地理规律,正确理解相关结论。总的来讲完成的不错,集中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很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积极地参与课堂研讨,动手能力也不错。
主要收获有以下三个方面:
1.使用了故事导课的方式,以第三人称“一粒沙的旅行”导入,并辅以研究步骤,效果不错,可以再多常识。
2.教具的制作对知识的可视化帮助较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学生在讨论、完成三圈环流模型的过程中,很真切的感受这大气的运动,也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度。弊端是,毕竟教具与实际的三圈环流的立体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还应以较为现实的立体结构进行扶正。
3.学生为高一的学生,加之本堂课内容较难,不排除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还是对原理把握不够,应及时在课下增加辅助练习。
补充,中纬高空也为西风的知识未涉及,主要是与高中知识体系关系不大。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武某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