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过程与反思

本文由用户“lzq080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8 11:55:57 举报文档

以下为《热力环流教学过程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姓名

张某某

工作单位

顺平县中学



年级学科

高一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首先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接下来就是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由大气受热不均导致的。在本节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前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热力环流定义,通过多媒体演示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由问题 → 多媒体演示 → 分析推理归纳运动规律 → 给出实际生活案例 → 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 、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自然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同时充分利用海陆风、城市风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热力环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回归教材,重拾知识

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知识小结,学以致用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设计情境

如:风车的转动,红旗的飘扬等,设问他们动起来的原因。(风---即大气的运动)

2、学生再寻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3、大气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回答由于大气运动产生的现象。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回归教材,提出问题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大气运动的分类



学生自学热力环流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



三、复习气压相关知识

1、绘气压柱状图,提问气压的概念,在提问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2、小结: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学生思考回答并问题。

引入气压知识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做铺垫



四、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1、指出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则大气无运动。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从生活现象引导: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不同?)

3、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从生活现象中引导:夏季台风前的闷热说明气压低,秋高气爽说明气压高)

4、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5、学生画完图后,再演示一遍动画过程

学生观察动画,领会,并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简图。

对比各自所画的热力环流过程

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理解。

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评价自我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地表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七、案例探究:

案例1、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展示部分歌词,让学生找出歌词中欠妥的地方。然后根据温度的差别绘图说明海陆风(白天在海边拍照时,要怎样站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

案例2、根据市区和郊区的温度差异,引导学生分析“热岛效应”原理。让学生作图城市风推导分析绿化带的布局、***与城郊环流圈的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

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练习题

2、古诗词分析:《夜雨寄北》—李商隐,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四川盆地地区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分析四川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课下完成

巩固提高

测试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标准:

1、教学设计有坡度,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情景导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概念分析到位,兼顾学生的接受程度。

4、例题选择典型,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课堂容量适当。

5、落实“双基”,学生的训练量适当。

6、板书设计条理清晰,教学手段适当。

7、课堂小结表述简洁全面。

8、作业布置适切、根据需要适当分层。

9、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师生有互动。



七、教学板书



设计意图:知识结构清晰,突出重、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前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由问题 → 多媒体演示 → 分析推理归纳运动规律 → 给出实际生活案例 → 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自然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在设计时牢牢把握这一点,对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予以演示,加深学生印象,真正体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多媒体、图示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练习的反馈力度,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该节内容许多知识涉及物理知识较多,学生又没学过,虽然比较简单,但还是存在学生理解较慢或不能较好地应用,使教学速度较慢,上课时出现前慢后快的情况,这是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好的。如把教学内容中后面的“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这一内容简化,多放手让学生探究性地学习,时间安排可能会更充足些、合理些。全过程始终贯彻边讲边练的方法。教学设计上比较中规中矩,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我的语气过于平淡,缺乏激情,师生之间存在距离感,使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活动不足,深度不够,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本质等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存在种种弊端,全新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导,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空间,优生的带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让优生带动整个课堂,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引航者。

板书设计合理,知识结构清晰,突出重、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热力环流教学过程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