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圆柱的体积
科目: 数学
教学对象: 六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设计者: 郑某某
单位: 龙川第一小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单元第一小节第四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其中例5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例6是利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者特征分析
感知觉属于少年阶段的特点,但相对比较,六年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比童年阶段明确,感知事物的精确性也有所改善,许多练习虽然属于已学过的教材,但其动作规格标准提高了。 集中注意能力有所发展,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30分钟左右。注意分配能力也有提高,在注意腿的动作同时,还能注意到手或脚的动作,注意上下肢动作的同时,还能注意到重心的变换。 有意记忆在不断发展,开始由教师布置任务的记忆过渡到自觉的意义记忆。 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仍习惯于模仿实际动作。因此,需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教学重点及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出示一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复习旧知:什么叫体积?你会计算下面那些图形的体积?
认真思考,动手写一写
通过复习旧知识,更容易掌握新知识
2.质疑,揭示学习目标
质疑: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揭示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圆柱的体积。
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通过质疑、揭示目标,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圆柱体的体积= 底面积 × 高
↓ ↓ ↓
V = S h
九.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十、其它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