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再别康某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再别康某某》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前言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组织《再别康某某》一课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讲授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制作网站《再别康某某资料》,将教学中要利用的信息,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链接,进入相关网站)。最后,在网络教室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某某》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有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意境,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意境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本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声音视频展示,能让学生更好体会文章的音乐美、绘画美。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将其带入诗歌的意境。由此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个性心理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审美风格、审美方式以及个人的文学知识积累。学生自己能够分析诗歌,能够感悟诗歌的美。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2、媒体操作能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百度、谷歌等常见搜索引擎;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3、知识结构: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四、教法分析
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首先精心确定富有动态的题目《春雨江南》,让学生有亲切感,通过视频朗诵等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创设诗歌探究情景,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学科
语文
课型
诗歌分析学习课
课题
《再别康某某》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① 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②了解新月派诗歌的形式“三美”;
③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能力目标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目标
通过对《再别康某某》中“三美“的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体悟文学诗歌中的美、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基本特征、分析方法,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难点
诗歌的基本特征、分析方法,诗歌的“三美”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预想学生行为
情景
导入
1、音乐响起,引导学生访问《再别康某某资料》网站;
2、提出问题:
①此诗展现了作者何种思想情感?
②通过哪些意象加以表达?
③表现了何种意境?
④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三美在《再别康某某》的体现有哪些?
1、浏览《再别康某某资料》网站及相关链接站点;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教学过程
自主
探究
1、在电脑上显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此诗展现了作者何种思想情感?
②通过哪些意象加以表达?
③表现了何种意境?
④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三美在《再别康某某》的体现有哪些?
2、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1、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2、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3、浏览教师所提供的网站,并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交流
讨论
1、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将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点评;
3、将留言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多媒体系统供全体学生交流;
1、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不断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小结提升
1、小结:
①全某某以离别康某某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某某依依惜别的深情。②使用物象:云彩,金某某,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③作别康某某,略显伤感
陶醉美景,喜不自禁
撑船寻梦,纵情放歌?
?回到现实,别情依依。
④总结归纳出诗歌的“三美”
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建筑美。 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意境:金某某、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1、将所学“意象”“表现方式”等诗歌知识内化;
2、进一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3、领悟教师讲解的诗歌“三美”内容。
总结提高
今天我们这节课让大家学会了一种网上学习的方法,除了要上网浏览、收集必要的信息,还要重视消化吸收这些材料,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相信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将会使大家终生受益。
反馈评价(课后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某某
写一篇两百字的短文“我看徐志摩”
认真完成作业
六、学习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与作者徐志摩、文本《再别康某某》有关的资料(网页、信息、图片、书籍等)。
2、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和网络资源,准备有关本文的文字、图片、音像、模型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网站。
七、学习环境与资源:
1、学习环境
(1)Web教室
(2)Internet环境
2、学习资源类型
(1)课件(网络课件)
(2)专题学习网站
(3)多媒体资源库
(4)网络课件
3、学习资源内容说明
(1)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
(2)提供相关站点,提供学生访问服务,全方面了解与徐志摩、《再别康某某》相关的知识,以上网站都链接在教师制作的《春雨江南》网页上,既包括了课堂教学所用资源,也包括了供学生课后扩展性学习的资源。
八、学习情境:
1、学习情境类型
(1)虚拟情境:采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音响设备、投影仪及幕布等教学用具,创设诗中意境。
(2)问题性情境:在教学的五个环节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有序地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提升。
(3)互动性情境:晚自习时间,教师在家与学生利用qq群讨论组,进行诗歌单元诵读互动、指导。
2、学习情境设计
整堂课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贯穿而成。教师将学生引进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根据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搜索与“康某某”文化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并以课堂讨论、教师点拨指导的形式展示成果。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图例:
媒体选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再别康某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