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 张某某 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风琪52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0 03:37:25 举报文档

以下为《《我用残损的手掌》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 张某某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 张某某 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

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



课例名称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师姓名

张某某



学段学科

盲校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九年级下



章节

第一单元第二课

年级

盲初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戴望舒及本诗歌创作背景。

2、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感情色彩变化,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上网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4、通过课前微课及学习任务单某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通过课上小组合作,讨论,电子书包的使用等,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会交流与分享,懂得互助与合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思路,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

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从中感悟诗中作者面对苦难祖国时的悲愤。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初步理解什么时感情色彩(对于盲生来讲,因为视力缺陷,用颜色来形容感情是困难的)



学情分析

本班为我校盲部初三学生,共有8名视障学生,其中低视生较多,有6人,全盲学生有2人。现在的学生距离诗歌写作的时间(1942年)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国家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让学生的认知和当时的写作的背景情状差距很大,要求他们真正体味于沦陷之中国人的切肤之痛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日本侵略的认识模糊。初三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能够很好的自学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相关学习内容,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且愿意自发开展辩驳。有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学生因为视力残疾,对颜色的感受力要差一些,特别是全盲的学生。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课前上网查找资料,上传班级论坛,课上交流汇报的方法,使学生知识共享,了解本课作者及写作背景。

利用电子书包,班级论坛功能,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感悟诗歌意象,促使学生交流与讨论,掌握教学重点。

通过课前微课及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代诗歌节奏划分及重音。

?通过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截图作题,反馈课前自学成果。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体悟意象。

通过电子白板,电子书包习题发布,让学生选择颜色对应相应诗段,将感情色彩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视力残疾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在班级论坛中,教师发布8首歌曲,让利用电子书包学生选曲配乐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歌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某某,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利用电子书包的班级论坛功能)

课前布置大家上网查找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并上传到班级论坛中,现在我们来分享交流一下。谁愿意来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

1942年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写下了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仔细体会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

1.听朗读,思考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前后情感基调一样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情感转折的句子

(三)品读赏析

1.自主赏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电子书包班级论坛功能)

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诗的前半部分。请同学们自读诗的第一部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这部分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并上传至班级论坛中,说说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预设:

“残损的手掌”和“广大的土地”

“残损的手掌”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而“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

(2)“灰烬”、“血和泥”

这都是对祖国凄凉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在全诗出现了2次,概括祖国的惨遭侵略的现状。

(3)“湖”“繁花”“嫩柳”“荇藻”

这些都是描写家乡的美好。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苦水”

这些意象是按从北到南顺序写的,选取该地特征性事物,表达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2.反复诵读第一段,读中感,读中悟(与汇报相结合,汇报到哪个部分,就读哪个部分)

(1)课前老师给了大家一段讲现代诗朗读技巧的微课,并布置任务,总结现代诗的节奏划分方法与确定重音规律。谁来汇报一下。

(2)微课成果检验,(电子白板、电子书包 截图作题功能)

很好,看来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达到了学习的目的,现在请同桌两人一组,合作,为这四行诗划分节奏,找出重音。

(我) / 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 / 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 / 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 / 只是(血)和(泥)

(3)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3.问题引导,品读感悟第二段诗

(1)当作者心情无比悲愤之时,他摸到了哪里?

(2)在描写解放区时,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3)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

(4)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5)诗人手上的动作变化是什么?说明什么?

(四)分析写作手法(电子书包习题功能)

1.同学们,感情有是有色彩的。老师这里有蓝色和红色两个色块,如果让你选择这两个颜色分别代表这首时的两段,你会怎样选择,请说明理由。

2.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找出来吗?使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3.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 本诗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大量使用意象,对比比喻等写作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侵略者的愤怒,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5.这首诗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可是却没有带给我们很杂乱的感受?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诗人虽然描写了从北到南的诸多意象,但一直使这么多的感受贯穿在手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并不显杂芜。

6.诗中所有的感受,诗人都是摸到的吗?还有哪些?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7.我们知道,诗歌是要讲求声韵美的。戴望舒在新诗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极高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古诗要押韵,现代诗也一样,只是不那么严格。这首诗是怎么押韵的呢?

这首诗采用了这种比较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开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统一的节奏。

三、配乐朗诵:(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班级论坛功能)

如果让你为本诗配乐,你会选择哪支乐曲,老师这里有几首乐曲,请同学选一首试着配乐读一读。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我用残损的手掌》,感悟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切肤的沦亡之痛,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能忘记;深沉的爱国之情,我们已经读懂,更要继承。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布置作业

借鉴将感情寄寓在具体形象上的写作手法,联系生活,写几句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教学反思



? 《我用残缺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戴望舒在狱中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掌握。另外,本诗写作的时间(1942年)距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国家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让学生的认知和当时的写作的背景情状差距很大,这也为学生体味沦陷之于中国人的切肤之痛难度较大。

第三,因为这是一堂盲校语文课,学生的视力缺陷,尤其是全盲学生操作电子书包要全靠读屏,这就增加了操作时间与难度。且盲生对色彩感知软弱,也决定了,他们对感情也是有色彩的,分冷暖色调有困难。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选准切入点,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内容。

班级论坛功能,让学生课前将上网查找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上传,课上汇报。因为利用了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使得学生的汇报不再只限于空洞的文字,而是有图片有影像,学生通过大量日军侵华图片、视频,深刻感受到亡国之痛,为理解诗人情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利用班级论坛开展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诗歌的第一段是教学重点,如何理解这一段中大量的意象是教学难点。这部分的教学是重中之重。我利用班级论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课上,学生多次就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自发的展开争论,例如:“残损的手掌”究竟是意象还是写实?第一段中有对家乡的美好描写,所以,第一段的情感色彩是冷色还是暖色。学生在这样的争论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利用翻转课堂,讲解朗诵技巧

课前发布微课,并布置了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的节奏划分与重音,在课上,利用截图做题的形式完成本诗前四句的节奏划分与重音确定,对课前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这样将朗诵技巧的学习做为延伸教学放在课前,既不对课上教学重点内容形成冲击,又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在读中感悟。

视障学生因为视力残疾,对色彩不敏感,理解感情色彩存在困难,在课上,我利用多媒体出示蓝红两色,将抽象的冷暖色彩概念具象化,突破教学难。

本节课,因盲学生操作电子书包要靠读屏软件,操作速度有些慢,所以,占用了一些时间,今后还要再加大课上朗读的力度。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我用残损的手掌》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 张某某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