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反思(马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17年*_**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教学反思
生物组 马某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是苏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第2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内容。根据2020届备课组统一安排,第三节《细胞呼吸》提前到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机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200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于今年送教交流活动中,在富平蓝某某中学上过一次公开课,课后根据上课情况已经有过研讨和反思活动,也对教学设计中的环节进行了调整。本次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这节课相当于第二次的展示和打磨,课后学生和评委反馈良好,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再反思如下:
一、如何处理苏教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对于《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这部分内容,只在课本《回眸历史》板块出现6附图片和少量文字展示科学史。根据2018年最新高考大纲内容,本节课属于理解水平,具体来说,学生不但要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长河中都有那些科学家做出了贡献,更要知道这些科学家都做了什么实验?为什么做这些实验?实验结论是什么?这些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从而最终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独立思考、设计实验、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需要适当补充、延伸和拓展教材内容,课前教师需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清晰每一个实验的来龙去脉,将实验的内在联系设计为问题串,将科学史的过程“串联”起来,同时利用好课本6附图和少量文字,指导学生进行补充和拓展。例如:普利斯特利的实验除了用小鼠进行对照实验之外,还进行了蜡烛燃烧实验;补充恩吉尔曼水绵和好氧细菌实验及原理;萨克斯实验的设计思路、操作细节和对照设计需要给学生做好铺垫;补充同位素标记法中同位素概念、放射性检测方法,为鲁宾和卡门实验及卡尔文实验做好准备。
如何利用经典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
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科学家的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在以问题串的形式指导学生讨论的同时,时刻注重对实验设计思路的分析,每一个操作和对照的设计都要归纳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中去,在每讲一个实验之后,都留下时间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去再思考,即“现象→过程→结论→思考→科学思维→再思考”的流程。同时在处理实验时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分析萨克斯天竺葵实验、恩吉尔曼水绵和好氧细菌实验及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
在本节课中,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计的环节六还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的实验设计,在这个环节中,为了降低设计难度,教师给出设计思路,启发学生充分利用萨克斯实验的过程,并给出实验设计的简图,让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下大胆设计,并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这样做大大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提高班级中尖子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中如果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介绍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则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设计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简单实验的分析中,完全依靠学习小组的探究讨论来实现,如普利斯特利实验、英根豪斯实验等,在重难点实验的突破中,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分析,如萨克斯实验、恩吉尔曼实验和鲁宾、卡门实验。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时刻把握课堂节奏,遇到问题,停下来让学生之间交流,甚至可以让学生和老师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深度交流,在交流中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问题进行更好的剖析和深入思考,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本节课上,学生讨论热烈,学生之间有质疑、有支持、更有直接抛出新的观点,大胆假设、细心分析和归纳总结在学生的一系列质疑和讨论活动中得到体现,整节课的探究氛围浓厚,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彻底,最终通过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2”达到应用层面的拔高。
板书设计的再探讨
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在PPT上比较详细,所以在设计板书时,以光合作用的方程式为主干,通过对方程式上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的标注,明确这些要素都是被谁发现的,这样的板书简洁大方,也能归纳本节课重难度。课后徐某某老师对我的板书设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她认为,这节课的板书应该具体罗列出科学家的名称、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结论,最后再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方程式。这样的板书和上课时的思维是一致的,可以充分展现逻辑思维关系,也有助于学生整理和记忆。但我觉得如果按照徐某某老师的板书设计理念,板书内容和PPT上的小结内容有重复,如果要达到逻辑关系清晰,在小结环节,多停留一会儿PPT。我觉得本节课板书上应该展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这是本节课另一个核心。
这节课的不足: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的实验环节放在鲁宾、卡门实验之前,将科学史割裂,不利于问题串的引导。应该把这一部分移到环节六。即整节课的科学史都探究完毕,再设计这个探究环节。
课堂容量大,语速稍快。
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全方位关注小组内每个学生的表现,有部分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处于“游离”状态。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反思(马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