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汪某某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新手—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名称: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和应用
姓名:
汪某某
工作单位:
**_*学
学科年级:
高一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节课内容位于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部分。既承接了从海水中来的这一专题主题,借助侯德榜制碱法的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同时该部分内容进一步充实了典型金属元素钠的物质类别,通过观察、对比、假设、实验、分析等手段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来认识、梳理、总结和概括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一般规律。其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很多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这些反应的本质都是离子反应。在研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以及后续侯德榜制碱法的实验流程模拟教学时,为 “离子反应”的学习作好铺垫并创设极好的“离子反应”应用的真实情境。最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场景,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里、不仅只在实验室中,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探究欲望,明确应用-性质-结构的化学内在关联, 懂得化学的社会价值。
2、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理论推导-设计实验-分析推理角度来对比研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以及鉴别,强化学生的“价”“类”二维观和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3、从哪里来,回哪儿去,点明从海水中来,怎么来,留存疑惑,为后续的离子反应及侯德榜制碱工业的项目学习满下伏笔。
教学重难点:
宏观现象到微观变化的剖析认知、实验探究至物质性质的证据推理、鉴别方法到方案的细节化设计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已经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常用方法,且对碳酸钠与酸、碱、盐的反应有所了解,但对与碳酸钠关系十分密切的碳酸氢钠的性质了解甚少。另外,经过专题2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能初步从“价”“类”二维角度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转化。因此,教学时可从类别、对比的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假设、证据推论、实验探究、最终分析解释两者之间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教学流程:
家里下水道堵塞疏通视频导入→明确学习主题→ 从物质类别角度认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并回顾碳酸钠的性质→理论预测、大胆猜想碳酸氢钠是否也可能具有碳酸钠相关反应的性质→ 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总结提升 实际问题解决 →存疑(碳酸氢钠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碳酸钠教材位置的分析、价类二维的钠及其化合物整理的作业)为后续课程留下伏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视频)家里下水道堵了怎么办?
该视频出现了哪些物质
小苏打是哪种化学物品的俗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碳酸氢钠以及他的兄弟碳酸钠的相关性质与用途。
期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揭开上述方法(视频中)的秘密所在。
观看视频(生活小窍门)
小苏打、醋酸、热水
碳酸氢钠
有用化学:
从生活中来
[引导]
请同学拿起仪器盒内装有碳酸氢钠与碳酸钠(分别标了1和2)的双通管,观察并结合初中所学谈谈对它们的认识。
观察、回忆
物质
碳酸钠
碳酸氢钠
化学式
类别
俗名
结合“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问题1]
碳酸钠俗名中的这个“碱”字怎么理解,碳酸氢钠的溶液有碱性么,他们的溶解性又如何呢,如何验证呢?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碳酸氢钠溶液可能显碱性
已知到未知
[问题2]除了表中所列,碳酸钠还具有哪些性质呢?
与酸:Na2CO3+2HCl=2NaCl+H2O+CO2↑
与盐:Na2CO3+BaCl2=BaCO3↓+2NaCl
与碱:Na2CO3+Ba(OH)2=BaCO3↓+2NaOH
回顾从浅表至纵深
[引导]
碳酸钠的这些反应,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呢,如何确定?(实验3段一体,第一部分溶解度、第二部分溶液碱性、第三部分与酸的反应)
实验求证:
推理求证
描述现象并说出基于现象推得的结论或反应
现象
结论
酸氢钠溶解度的双通管内还有较多固体剩余 ,说明溶解度相对较小
溶液颜色碳酸氢钠相对淡些,说明溶液碱性较弱
Na2CO3+HCl=NaCl+ NaHCO3
NaHCO3 +HCl=NaCl+H2O+CO2
证据推理
宏观辨识
微观探析
[演示]
Na2CO3+H2O+CO2=2NaHCO3
进一步巩固
宏观辨识
微观探析
[演示]
现配较稀的 NaHCO3 溶液然后滴加很稀的BaCl2(加少量稀盐酸) 再滴加浓NaOH溶液
[拓展]
NaHCO3+Ba(OH) 2 → BaCO3 ↓ +XXXXX
开始无沉淀、 滴入NaOH后有沉淀
NaHCO3+NaOH=Na2CO3+H2O
Na2CO3+BaCl2=BaCO3↓+NaCl
深化微观探析
[展示]
上下分别是微波炉加热前后的图片对比,它们的体积有何明显变化,可能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哪种性质差异造成的?
热稳定的差别,碳酸氢钠加热可分解
2NaHCO3 = Na2CO3+H2O+CO2↑
不同角度来对比认识两者的差异
[小结]
归纳整理
[引导] 碳酸钠另一个俗名叫苏打、碳酸氢钠小苏打。这个小字又如何理解呢?讨论分析鉴别 Na2CO3和NaHCO3的方法
讨论得出:1、加热 2、溶液碱性 3、溶解度 4、与酸反应 5、与盐(BaCl2)溶液反应
学以致用
[讲解]在这些方法中哪些具有操作性 ,如何来细化具体方案呢?
提供参比方案:
请参照,设计从热稳定性的反应角度来对比。
提供设计实验方案的思考模型
[引导]
常见热稳定装置的与自己设计的图示对比
优点:可同时,操作一次
缺点:仍然不能是两者受热一致。
敢于质疑
[小结]
归纳整理:强调物质类别,不仅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更是正盐与酸式盐
[引导]碳酸氢钠的作用小么?
结合性质讨论碳酸氢钠的作用:发酵粉、药剂
学以致用:性质决定用途
碳酸钠呢?
碳酸钠的作用:化工原料、洗涤油污
照应开头视频(碱性去油污)
[总结] 本节课我们从对比的角度,根据物质的类别,运用实验手段和推理归纳的方式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组成来研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这两种物质性质。
[拓展1]上图中与盐的反应:
取上述新配置的碳酸氢钠溶液滴加0.1mol/L的BaCl2溶液。
现象:有沉淀
疑惑
反应:看浓度、看条件、看情境
[拓展2]这部分内容为何放置于课本的第二专题、第二单元?
疑惑
①海水中来的专题主题
②介绍侯德榜奇人奇事,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拓展2]
课后作业
价类二维角度来学习元素化合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多媒体
学生实验探究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
本节课首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对比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从多个角度(物质类别、理论推理、实验探究、微观辨析等)由浅入深、由宏观至微观、由定性至定量、由封闭至开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目标达成。
其次,本节课创新了3组实验:分别为溶解性、溶液碱性、与酸反应一体化实验,微波炉的热稳定性实验,碳酸氢钠与氯化钡的前后对比实验,不仅减少了学生操作的时间且现象明显,学生能非常好的通过实验推出对应的化学微观变化,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最后,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应用导入,以生活中的应用结束,前后照应,很好的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了主动学习化学的热情。
七、形成性练习题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有哪些区别,分析过程中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汪某某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