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化教学设计1

本文由用户“taolongyang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2-28 13:05:27 举报文档

以下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化教学设计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优化教学设计1.0



课题名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姓名:

唐某某

工作单位:

*_**学



学科年级:

生物 高二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课程标准要求



1、理解肺炎环球菌转化实验

2、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充分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



二、教材地位作用(用知识结构图说明)



承上启下:



三、学情调查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



高一学生对细菌与病毒,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明确知道病毒是一种寄生的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可以简要介绍大肠杆菌与噬菌体,及其组成分子中元素的介绍。高中没有成熟的实验条件提高学生亲自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此我利用了直观生物模型道具形象的展示科学探索历程。引导学生的思路再现一遍科学家的实验探究历程,达到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确定(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探究实验过程;

(2)分析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协作的实验探究能力;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五、重点、难点



1、重点: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难点:

?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

?

复习旧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在孟某某,摩尔根等科学家们的发现过程中,已知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来决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由蛋白质与DNA组成的。那么在上一节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证明使无毒R型细菌发生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这个结论虽然对当时主流思想“蛋白质是遗传物质”提出了挑战和动摇,然而,仍有科学家质疑此结果。为什么呢?

因为由于当时技术所限,艾弗里提得最纯的DNA中也含有0.02%的蛋白质。认为是这少量蛋白质所起的作用,不愿意承认DNA是转化因子这个结论。因此就有了下面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回忆旧知识,引发学生思考以及进一步学习探究历程的欲望。



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问题”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



?

DNA 是遗传物质的的证据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讲述:

大家认为他们的这种怀疑有道理吗?倘若你是科学家,你们挑选怎样的材料来更有力的验证这个结论?

引导:

要作为实验材料,生物界中,生物结构简单,容易繁殖,在蛋白质与DNA这两成分入手。

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讲述并投影:

T2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说明其结构特点、寄生和繁殖方式。

根据这样的实验材料,你们会作出一个怎样的探究实验呢?你们需要事先考虑哪些问题?如何操作这个实验。(让学生小组代表来总结)。

总结:

作出假设:DNA是遗传物质。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实验步骤)

①标记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一组用32P标记DNA,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

③搅拌离心

④噬菌体侵染细菌

⑤观察放射性的分布

展示“DNA与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从而讲述:标记T2噬菌体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标记细菌

大肠杆菌+35S的培养基→含35S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32P的培养基→含32P的大肠杆菌

②标记噬菌体

T2噬菌体+含35S的大肠杆菌→含35S噬菌体

T2噬菌体+含32P的大肠杆菌→ 含32P噬菌体

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结合课本教材45页图3-6)

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一组实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第二组实验:DNA进入细菌。

通过生物模型展示实验结果。如图

用35S标记后侵入细菌,沉淀物放射性低的原因:搅拌不充分,DNA与蛋白质没有彻底分离。

用32P标记后侵入细菌,上清液有放射性原因:1.保温时间太短,部分噬菌体DNA未注入细菌;2.保温时间太长,部分子代噬菌体已经释放。

总结,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表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

思考并回答思路:将蛋白质与RNA分离,单独观察



??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结合实物模型,化抽象为形象,逐步培养学生微观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意识,扩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重温科学探究历程,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学习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

设疑: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呢?

投影并设计思路: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代表,设计探究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实验。

1. 将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蛋白质分离,单独感染烟草叶片,观察发现只有注入RNA的才感染叶某某。

结论: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总结上述探究活动,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进一步明确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

?

课堂小结

投影总结: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学生思考讨论:认识到对遗传物质的探究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加深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

拓展延伸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生物──朊病毒,是一组至今没有查到任何核酸的蛋白质颗粒,它是导致疯牛病和人的克-雅氏病的病原体。你能推测改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吗?



??

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新的探索欲望。







七、教学设计思路(简述转型中的突出问题与问题解决策略)



传统授课一般是通过讲授进行,学生学习较为被动。而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更乐于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获取新的知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必须通过一定的探究程序,探究学习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而这些是我不擅长的。

解决策略: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检验假设,表达和交流结果。我据此提出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和开展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1)提出或生成问题。这是探究学习的认知起点。问题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2)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这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假设具有假定、推测的性质,它是现实中暂不存在的或未被确认的,它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证伪,正是假设,决定了学习的探究性。(3)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这是探究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假设是需要验证的,而验证的核心是收集证据。证据来自观察、实验,也来自教材、教师、网络或其他地方。收集证据的过程也就是指向问题的学习过程,形成解释就是在问题与证据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4)交流和评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解释和观点,既对对方的解释进行质疑,又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这也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学生可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存在缺陷等。本节课尝试了探究性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体会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探究的趣味所在。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通过DNA指纹的拓展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化教学设计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