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与反思超重失重李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超重和失重
执教者
李某某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
教材分析
超重与失重是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二)中的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定性和定量地处理,使学生对其物理内涵有清晰的认识很有必要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超重失重的概念,但与物理中本来的意义有很的大的区别。学过了牛顿第二定律,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建立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2、能分析和解释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3、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深入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超重、失重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与自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难点
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分析运动过程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课播放蹦极视频,激起学生极大兴趣。在强烈的学习欲望驱动下,引导学生分析蹦极过程中的超、失重状态,学会复杂过程分段分析。培养学生从现象中提炼物理模型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分
视频联播(太空舱里宇航员的工作生活)
学生观察,体会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2分
播放录像(电梯实验)
学生观察电梯在上升、下降过程不同阶段台秤和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分析填写学案中的表格前三列内容。
得出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6分
给出思考讨论问题,超、失重时,重力是否改变?与速度有无关系?与加速度有无关系?
学生结合表格中内容,分组讨论学案中表格下面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超、失重的规律
6分
给出具体问题,使学生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电梯中的问题
理论分析与上面的实验现象相结合,同时学会规范解题
2分
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存在的超、失重现象。
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进物理。)
3分
播放蹦极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蹦极过程中的超、失重状态。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学会复杂过程分段分析。
4分
用钩码和橡皮筋模拟“蹦极跳” 介绍力传感器及工作原理
第一步:明确怎样测重力,让学生猜测橡皮筋拉力随时间变化关系
培养学生从现象中提炼物理模型的能力。激起学生表现欲,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8分
第二步:钩码模拟完整蹦极跳,得出蹦极过程传感器所受拉力随时间变化图象(见本设计后的附录)
分三段研究拉力和重力的关系。第一段:自由下落阶段F=0,第二段:橡皮筋从原长到平衡位置之间F<G,第三段:平衡位置和最低点之间F>G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图象,完成学案第四部分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5分
设计小实验,利用超、失重解决问题
体会生活离不开物理
在娱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2分钟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学生短暂思考,回答问题。知识梳理
布置作业
1分钟
(1)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等,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3)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尝试设计一种在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方案.
板
书
设
计
超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录像(电梯实验)观察电梯在上升、下降过程不同阶段台秤和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分析填写表格内容
运 动过 程
速度方向
加速度方向
FN与G关系
超失重状态
电
梯
的
运
动
过
程
加 速上 升
匀 速上 升
减 速上 升
加 速下 降
匀 速下 降
减 速下 降
思考讨论:(结合上表内容思考并分组讨论)
(1) 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2)超重失重现象与速度是增加还是减小有关吗?与速度方向有关吗?
(3)超重失重现象与加速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教学效果很好.我通过播放太空舱里宇航员工作生活的视频,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快速引入教学目标。
播放电梯实验录像,让学生观察电梯在上升、下降过程不同阶段台秤和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学案表格内容的填写,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知道“超重”“失重”现象。思考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并不是说物体的重力增大了或减小了(甚至消失了),“超重”“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均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的理解概念。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
本节课播放蹦极视频,激起学生极大兴趣。在强烈的学习欲望驱动下,引导学生分析蹦极过程中的超、失重状态,学会复杂过程分段分析。培养学生从现象中提炼物理模型的能力。紧接着告诉学生:我们要用钩码和橡皮筋模拟“蹦极跳”。提出问题:怎样测重力?让学生猜测橡皮筋拉力随时间变化关系,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非常踊跃。再利用力传感器显示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象,及时与学生猜想进行对比。学案的问题设计,为复杂的分析过程铺设台阶,很好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培养了学生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课下作业的布置,我没有拘泥于课本上的习题。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体验超重、失重;并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小实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宽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形式灵活多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灵活多样的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效果很好.
本节课容量较大,时间关系不能让学生更充分的讨论、交流,展示自己,不过可以在下节课作业展示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课前我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坐电梯实验并录像,课上播放,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听课老师对本节课给与肯定,认为课堂形式灵活多样,课堂容量大,用力传感器模拟蹦极实验更是激发了学生极大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超重失重现象.不过,传感器实验图像难度较大,对程度较差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附: 利用数字化实验设备,用钩码和橡皮筋模拟“蹦极跳”
图一表示的是:橡皮筋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
图二表示的是:钩码在HQ之间上下振动。
1.图一中AB、BC、CD、EF各段,哪段表示钩码处于超重状态?哪段表示钩码处于失重状态?
2.图一中各段分别对应图二中钩码运动的哪些阶段?
3.图一中的DE段表示橡皮筋的拉力是多大?对应图二中钩码运动的哪个阶段?这个阶段钩码做什么运动?加速度有什么特点?处于什么状态(失重?超重?还是完全失重?)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与反思超重失重李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