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4.1.1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4.1.1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汉字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了解汉字编码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理解汉字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总结需要利用文字处理技术解决的问题,并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让学生能体会信息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激发学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教学重点: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上网下载相关的内容制作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安装东巴软件输出东巴文、造字等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和感知理解。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问题,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因此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参加不同工作后会用到的软件,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编辑软件引出文字处理技术。亲身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一、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文字是人类为了更加流畅地表述意义、传递经验而发明的工具。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
学生活动:讨论代表含义
资料一: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
象形:用一个图画来表示有形可见的事物,如“日”、“月” ;
指事:借助抽象符号来表示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如:本、末。
会意:用几个象形字拼成一个字。
形声:字的一部分是“形旁”表示字义,一部分是“声旁”表示读音,如:“鸽”是“鸟”形“合”声,“河”是“水”形“可”声。
东巴文字:
⑴东巴象形文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古象形文字之一,并且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古象形文字,是文字史上的活化。
⑵东巴象形文字在工艺美术设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古代,东巴象形文字作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载体,其使用方式一直沿袭用竹签进行手
工绘画的方式;
展示课件中关于东巴文字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其含义。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尝试说出东巴文某某代表的含义。
电子东巴
任务一:安装电子东巴软件,并尝试使用该软件,输出一个字或词让周围的同学猜。
意义: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文字发展历史的探索热情,加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领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活着的象形文字》课外拓展资料,前面的实践,让学生对文字的形成有更深刻的理解。
方块英文
教师活动:通过“鸟”字由象形文字演变为简体中文和“brid”英文单词演变为汉字的图片。引出徐冰本人,通过阅读资料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方块英文。
学生活动: 1、观看幻灯片,分析“sheep”,“her”构成的文字含义。
观看幻灯片,分析给出文字代表的含义,小组讨论给出答案。如下图
阅读拓展读物“英文方块字”找寻答案,并对方块英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文字起源
教师活动: 1、幻灯片播放:文字起源:结绳说、记事说、仓颉。
2、汉字发展概述(不同时代的文字展示)
学生活动:观看幻灯片并阅读拓展资料对文字起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汉字编码及其处理过程
目前计算机上使用的汉字编号主要有三种:
1、用于汉字输入的编码 输入码(外码):
2、用于储存汉字的编码 机内码(内码):
3、用于输出汉字的编码 输出码(字型码):
汉字的处理过程:键盘输入(输入码)——编码转换(机内码)——编辑与输出(字型码)
教师活动:讲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存储、输出过程。
学生活动:理解汉字的输入、存储、输出过程
任务二:利用造字程序,自己造字并通过内码输入法输出
思考:在本机制造出的文字可以用于QQ聊天吗?通过什么方式展示给别人。
意义:通过任务,学生可以对本节课教学难点“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有切身的体验过程。在实践中去理解汉字的输入,存储,输出的过程。
教学小结:
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文字的发明是为了更流畅的表达意义、传递经验
汉字的创造饱含民族的智慧
书法是凝结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艺术
汉字的编码:汉字的输入、存储、输出。
教学反思:
本节要求学生能对信息获取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宏观把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继而引发自觉地信息行为。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布置任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制定出获取信息的方案。
探究性学习的宽松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缺乏必要的指导、知识、框架的穿引,效果会大大折扣的。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包括必要的知识精讲以及教会学生吸取别人的思想、经验来创作,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小组合作充分性探索上,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如很容易投入游戏中不能自拔,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引导和监督。
我在上课时只出示了汉字变化的一些图片,没有较好地表达出过程,结果学生的理解很杂乱,只不过是了解了许多实事,而没能将这些事实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概括。网上的资料大多数是针对于语文方面的,有些资料还很专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由于学生阅读这些资料后,往往只能达到领会水平,要想把思维提升一个层次,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并引发矛盾或认知冲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朝着更高水平展开。由于课堂上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激发他们课后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教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地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一定的知识结构。若一节课匆忙结束,或小结不明确,马马虎虎捉几句,就了结了这一节课,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心理冷却。一堂课应有一定的收获,一个单元的教学应有一定的系统,而“收获”和“系统”一般只有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小结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和理解。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若将课堂小结前的教学过程比喻为知识的播种过程,课堂结尾的小结则是金秋的收获时节。
本节内容是信息文化与技术相融合的典范。文字作为信息表达的最基本的、元素,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它本身也是伴随着文字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发展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基础上去探究数字化时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为此,我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知道设计了本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例如学生在东巴输入法体验环节,能后将邢台著名风景区“云梦山”,以东巴文某某,生动形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突破。
以体验信息文化为推手,以拓展阅读材料“《活着的象形文字》、《方块英文》、《仓颉造字》”为推手,激发学生探究信息文化的技术求知欲。
通过对比、类比和体验归纳等四位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遵循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较好的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4.1.1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