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提高教学活动合理性的技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提高教学活动合理性的技巧
1.学习需要分析
【场景四】
学习需要的分析是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为什么要学,以及所学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的分析,是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必要性的分析,从而明确“为什么教”的问题。
在《邮箱传万家》项目活动中,老师这样进行学习需要分析“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电子邮件比传统的书信更加便捷、高效,掌握电子邮件的知识,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迫切需要,但我校地处郊区,小学三年级虽已进行了有关电子邮件的教学,可时间快过了3年,大部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遗忘,不知道电子邮件的地址,不会正确撰写、收发电子邮件,在一个班中仅有个别学生还能记住自己的邮箱并能收发邮件。”
从这份分析中看出教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来分析的: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不是已经掌握?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中,有哪些部分已经掌握?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中,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
只有正确地回答学生学习的现状,才能正确把握教学设计的要求,知道应该教些什么,哪些知识和技能应该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和技能可以略教或不教,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2.教学内容的分析
(1)分解教学内容
【场景五】“搜索引擎”课堂中,把这个教学内容,分解了很多小的技能,关键字的确定、输入法的使用、键盘的使用等等。教学内容进行这样的设计就非常合理。
(2)梳理他们之间存在的依存关系
上述分解出来的各种技能和知识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教学时也有一定的次序,可以用树状目录表示出来,越是处于图示底层的东西,越是基础的东西,需要先完成,这样就可知道基本的教学顺序,估计出所需时间。
只有合理地分析了教学内容,才能把握住教学的实质,运用合理的教学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3.教学任务的分析
(1)从学生出发,按照学生的思维顺序、已有的学习水平推测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顺序和需要。
(2)判断教学任务的可行性,把握好教学活动的难易。
(3)教学任务的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活动类型。
只有清晰地分析了教学任务,才能有效组织教学,突破重难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4.针对不同的类型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并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
【案例二】
《游览图》一课中,教师先通过播放一段“世博”的宣传片,很自然过渡到制作一张世博浦东园区图,之后,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学习了如何在PPT 中插图和插入批注。最后,为来上海参加世博的游客制作一本观光游览图。
教师把知识点在PPT中插入图片,采用了主题式的教学方法,利用世博这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合作的方式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整节课,学生的练习时间比较充分,基本能完成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可以个人、小组合作等,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充分预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来完成教学活动。
5.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安排活动
【案例三】
《中国传统节日》一课中,教学内容是输入一段文字,但教师巧妙的让学生先去上岗搜寻关于节日的知识,然后再在准备好的小报,让学生根据内容输入标题。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了以下三点:
(1)小学生注意时间短,每个小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2)小学生心理调节能力较弱,教师安排活动时,要将安静、热烈的活动交错安排。
(3)小学生容易受无意注意干扰,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无关内容和干扰信息。
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上课中,很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要研究小学生的生理特征,把握住他们的特点和规律,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采取的多种教学手段,吸引他们上课的注意力。
信息科技教师要仔细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把握住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针对性、训练性、有序性、多样化、优化性原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效进行信息科技学科教学。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提高教学活动合理性的技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