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教学优势与问题分析

本文由用户“axingweb”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6:12:12 举报文档

以下为《我的教育教学优势与问题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我的教育教学优势与问题分析

1、教学兴趣的激发

  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有色有声有形的动态多维立体逼真情景,能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同时去感受这一具有时空的情景中的信息,学习兴致盎然,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如《与山为邻》中关于梯田的教学内容一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对梯田的认识是比较陌生的,上课伊始,当悠扬的音乐旋律响起时,那如诗如画的梯田美景尽情展示大自然的魅力,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在学生有了感性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导入新课,去探究梯田的形成,梯田的现状,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关系便水到渠成了。

2、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源及强大的交互能力,让老师把课堂教学中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转换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让学生在网络中利用搜索引擎自行查询有关资料,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老师自己制作的一些教辅课件学习知识,培养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如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的《郑和下西洋的思考》,大量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搜索去整合,然后于课堂上展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和15世纪西方新航路开辟在时间,人数,目的,规模,影响等方面的比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纯粹教师搜集资料,备入课中,传与学生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3、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形成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能使学生与校外专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教师指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创设"地球简介、地球资源、地球与人、保护地球"四个模块,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到社区、乡村进行调查,上网搜集资料,了解人们对生活环境、水资源、森林资源的认识与破坏情况,各小组围绕各自的探究主题进行讨论,写成调查报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实地感受地球的"唯一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地球,把探究性的结论加以实践,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过程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盲目不切实际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

过多地依赖计算机把抽象变为具体。这样会淡化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得不偿失。要不要使用多媒体,要不要使用计算机,应根据教学的需求来确定,不应为了使用计算机而使用。

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切不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因此,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学媒体的基本性质及各种媒体的特殊性质,根据需要选择和有效应用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多媒体,不管应用多媒体的效果如何,也不管自己制作出的课件或从网上直接下载的课件质量怎样,就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采用多媒体教学,而放弃了去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这样未免有些舍本求末,其结果是适得其反。

2、误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

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特点,且变换快,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如果运用不当,比如课件的内容只是纯粹文字的呈现或图片及问题的罗列等,缺乏新意;或者音乐效果怪异、动画效果过于繁杂,的确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但在课堂使用中容易引起过多的“无意”关注,而教学内容则被忽略了,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所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始终是为教学服务的,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为最终目标的。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效果好、效率高就行。因为,我们一切的教,都是为了学生学。

不少教师只注重形式,过多的追求应用多媒体教学,使得不少教师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全用多媒体则是全优课。于是,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教师仅仅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由过去的“人灌”变成了“机灌”了。

要知道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最直接、最优越的载体,教师的声情并茂,“手舞足蹈”能极大地促进教学有效性。

3、初中《历史与社会》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件的质量有待提高

课件制作要有创新,不能简单重复教材,不能过于华丽,否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体积要尽量的小一些,能用平面表达思想的,不要用动画;能用二维动画表示清楚的,不要用三维动画。可见要能在网络环境下运行,要能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都为教学服务。

当前,大多数思想品德课件制作过于简单,只是书本文字、图表的再现,或是剪辑一段影片点缀一下,虽然属于多媒体,但更确切的说是一部“电视专题片”。我们的观众学生只能被动的看,我们的导演教师只能按顺序播放,缺乏人机对话。这是当前课件制作的一大通病,教师已不再是一位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变成了电脑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了机器的奴隶,只顾观看,而无暇思考和练习。

总之,网络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这已经是事实。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社思课堂服务,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扬长避短,查漏补缺,让我们共同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崔某某 ,王某某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 [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2)

王某某,王某某 对教育技术中三个问题的思考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4)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我的教育教学优势与问题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