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权夫人哦”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02:46:12 举报文档

以下为《《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学习本文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 文言文知识积累;

2.通过比较阅读,领会孟子的“王道”思想;

3.通过诵读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阅读,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领会孟子的“王道”思想;

2.结合课文内容试着为孟子写颁奖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孟子的《得道才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课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与本文基本一致。所以,我们在回顾孟子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读一读——译一译——论一论——品一品”,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孟子思想精髓的理解和孟子散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有一位自称是“帝王师”,敢于藐视神圣君权的“狂傲之徒”,曾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地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爱民重民、肩担天下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这个人是谁呢?——孟子。

二、回顾并明确孟子及其政治主张

孟子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的主要思想——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三、读一读

1.要求学生课前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2.教师泛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某某,注意字音、停顿、语气、重音等。

3.听完范读,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集体诵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文意。

四、译一译

通过重点提问平时语文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试着复述课文情节,考察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掌握情况并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重点理解: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寓指什么?

明确:有两个士兵在前线败下阵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既表达了孟子主张王道,提倡礼乐,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政治理念,也体现出了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

第二课时

五、议一议

1、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前往梁惠王那里吗?何也?(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明确观点并找出关键语句来佐证。)

  A.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B.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1)河内凶,移民、移粟。

  ①凶,收成不好,荒年。为什么会有荒年?是天灾还是人祸?从后文“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看,不排除“人祸”的可能。

  ②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人非“物”,况且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岂能说移就移?

  (2)王某某。“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业。想成就霸业,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帮助他去攻打他国。因此,梁惠王没有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为战争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里去,迟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XXXXXXXXXX

  孟子的言论是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违农时XXXXXXXXXX斧斤以时入山林”判断,梁惠王平时的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产的。可能会因战争、修城池、建筑宫殿等随时拉“民”去服劳役,从而影响农时:捕鱼,砍树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没有注意可持续发展。结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饱,住无其房,死无其棺。这样的环境,不是养人的所在。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XXXXXXXXXX人死,则罪岁。

  丰收的年月,粮食吃不完,没能施行“检”的制度;遇上荒年,饿殍遍野,却不能够施行“发”的制度。百姓死了,却怪罪年成不好。

  小结: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所以,一般人不会往他那里跑。

   (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一员小民,便于学生进入文本,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梁惠王“民不加多”的主要原因还是他没有真正“尽心”。)

2、梁惠王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王?他产生了怎样的疑惑?

尽心、用心

一个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3、孟子眼中的梁惠王是一个怎样的王?

有野心,无自知之明

两次批判——移民移粟,非我罪岁

3、真正的梁惠王是怎样的王?

有杀戮心、 多虚荣心、无责任心

4、孟子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伪王道(实为霸道虐政)

5、 如果你是梁惠王,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文中体现这些主张的措施有哪些?

何为真王道——仁爱心 务实心 责任心

孟子顺势指出:要从根本上使民加多,必须施某某,行王道。

三点主张——保民、养民、化民

6、 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讨论后明确,有两种可能)

  A.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某某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B.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

(2)当时国际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相机补充历史背景。)

六、品一品

试分析本文中孟子运用的论证方式(学生快速写出自己的认识并展示)

1.本文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2.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3.运用排比和对偶,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XXXXXXXXXX不可XXXXXXXXXX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二个“XXXXXXXXXX者XXXXXXXXXX矣”。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加强了论辩的力量。

4.运用比喻的方式说理。文中面对“好战”的梁惠王“请以战喻”,最终提出“好战”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听者哑然失笑之余,定会沉入深省之中。梁惠王在治国方面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好政策,当然也就别指望达到天下归心的目标了。

七、练一练

根据所学有关孟子的内容,课后写一则孟子的颁奖词。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