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学科渗透德育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把握课堂精髓 学生当家作主 德育深入人心
什么样的德育课程受小学生欢迎呢?根据不完全调查,占80%以上老师讲的品德育课程收效不高。而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德育课呢?据老师对学生的访谈,占91.8%的学生说,不喜欢死记硬背概念条条,不喜欢生硬呆板的说教,喜欢讨论、喜欢活动丰富有趣的课堂……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七年了,我们的理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但怎样才能上出让小学生欢迎的德育课呢?
一、生动导入,让课堂亮一些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 “讲故事”“智力比拼”、“欣赏乐曲”“影视文件”等。如我在讲新课《我和动物交朋友》时让学生猜些谜语“此物生得怪,肚下长脑袋,宝宝袋中养,跳起来真快”“面孔相猫,岂非像鸟,天天上夜班,部署本领高”等等,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是和内容紧密相关的,很自然、有趣,小学生当然是在快乐的思维中进入新课,学习热情是在不经意中调动起来了。又如《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中我是通过学生体验解放军的军姿导入新课,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体验这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生的情绪一下会高涨起来,多好的导入啊!
二、切合生活,让课堂近一些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学习《与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上课后有写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昨天我的邻居老张突然跑来找我说:“新搬来的李某好可恶!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我非常同情他说:“的确可恶,你没有马上报警?”他说:“没有。我就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听我的爵士乐。”一则小笑话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邻里之间许多凡人小事,如爸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你是怎样帮助邻居的等等,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在学习过年饮食习俗时,我采用了猜谜语(所有的谜语均是上课教师自己编。)的游戏,让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刚学会的拼音识字,读懂谜语,猜出谜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过年饮食的特殊含义。过年时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吃汤圆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橘子表示“大吉大利”;吃年糕表示“人们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等。这些普普通通的食物蕴涵着多么丰富的含义,代表着人们的美好心愿,预示着来年的幸福。
三、联系时事,让课堂真一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是最主要的, 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教师应投其所好。当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提起神州5号、神州6号、嫦娥一号来,学生们都津津乐道;提起奥运会、提起2008抗击冰灾,他们都会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课上的一些内容。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课下的事搬到课堂来做呢?简略课本上的一些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如讲2007年感动中国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学们看完歌曲久久沉思……我想这节课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准则,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相反,如果我在课堂上对那位“有情绪”的同学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这不仅教育不了他本人,还回引起其他同学的逆反心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也就无以发挥。所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要允许学生讲,只有这样才能暴露问题的症结,教师适时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老师们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啊。只有这样才能教书育人双丰收。
体验成功的品德课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像聆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使人仿佛进入了艺术的境地,它更应像一份精致大餐,让学生好看好吃好饱。这是每一位品德教师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学科渗透德育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