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我的教学故事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堂教学中“激趣”艺术
新课程的教学观,重视以“生”为本,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有效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要落实以上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因为学生学习兴趣浓郁或淡薄,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所以,从一定的层面上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直接关涉到课堂教学的归宿点——提高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呢?这是我们数学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以用激趣
部分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学生觉得数学难学.而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应用的广泛性,这是数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数学内容虽然高度抽象却仍能蓬勃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抽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看到数学的力量,看到数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可以应用于实践,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如下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得出:甲乙方案给顾客的优惠率都是;丙方案给顾客的优惠率是最后归结为比较与大小的问题,用作差法即可得,另外通过平方展开或开方即可得重要不等式及均值不等式.
如此引入新课,学生感觉到数学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在生活实践中,大有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而兴趣盎然,积极乐学.
二、以疑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上就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设置陷阱,使学生感到神秘、疑惑,以此来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花,激起学生思维之兴趣.当疑问解决、陷阱破除,获得了成功之时,学生就会从成功的喜悦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复合函数的导数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如下问题:求函数的导数.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
解法二:,
∴.
两种解法,两种结果,哪一种对呢?疑问由此产生,学生处于积极思维之中.学生经过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认可解法二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解法一错在哪里呢?疑问又进一步产生,学生便处于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错误原因的状态之中,接着启发学生:前面学习的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导数,而是复合函数,解法一简单套用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从而产生错误,那么复合函数的导数又如何求解呢?于是提出本节课的课题.这时,学生学习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三、以变激趣
变式是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以及问题背景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景、不同背景的变化,使其面目常某某,而本质特征不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变式,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探究问题热情与兴趣.而且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以及探索、创新能力.
例如,课本的一道习题:在椭圆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在学生完成此题的解答后,我继续提出以下的变式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探究.
变式1:设分别是的左、右焦点,P是椭圆上的一点,若△的面积.
变式2:把变式1中的条件“”改为“”,其他条件不变,求P点的坐标.
变式3:把变式1中的条件“”改为“”,其他条件不变,求∠的大小.
变式4:把变式1的条件“”改为“∠”,其他条件不变,求△的面积.
变式5:把变式1中的条件“”改为“∠为钝角”,其他条件不变,求P点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变式6:若P是椭圆上的动点,求cos∠的最小值.
通过以上变式引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及学习兴趣.因为,学生从中了解了椭圆焦点三角形的有关命题,也体会到了以上变式题“万变不离其宗”的解题乐趣.
四、以需激趣
教育家鲁宾斯基说“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所以,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就应当创设积极的求知情境,把教师要教的,变成了学生自己要学的.
在讲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时,我通过下面一则故事恰当地引入课题.古印度国王非常喜欢国际象棋.他要奖赏发明者,可以满足发明者的任何要求.发明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用麦粒来填棋盘:第一格放1个麦粒,第二格放2个麦粒,第三格放4个麦粒,以后每个格放的麦粒都是上一格的两倍.国王满口答应,经过大臣的计算,发现发明者的“胃口”大得很,他要了国王全国几十年麦子产量的全部.为什么呢?我启发学生列出发明者要的麦粒个数的计算式子,这个和的结果为什么是一个很大的数?怎样求出呢?学生急切需要知道求和的方法和计算结果,人人都处于一种热切期盼、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进取状态之中.
五、以奇激趣
培根说过,美在于独特而令人惊异.因此,奇异也是一种美,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更为生动的、充满活力的美.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遇到一件新事物、一个不常见的现象时,必然会被深深吸引住,产生新异感.新异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又会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引发浓厚的思维兴趣.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数学教材,努力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好奇心的促使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奇特怪异问题,求证:. 老师给出如下证明:
.然后询问学生:你感到奇怪吗?问题出在哪里?
再如,在讲授指数函数这节内容前,我先拿出一张白纸,告诉学生:“虽然这张白纸只有(mm),但是经过反复对折次后,其厚度超过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惊奇、疑惑不已,露出难于置信的神色.接着,师生共同论证:“对折一次厚度为(mm);对折两次厚度为(mm);XXXXX当对折第次时,其厚度为(m),大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m).”通过这种扣紧教材又生动奇特的问题解决,把学生引入诱人的知识境界,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由此而萌生,高涨起来.
六、以形激趣
数学的高度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之一.不仅数学的内容是抽象的,它的方法往往也是抽象的,因此要想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有所认识、能够理解、感到兴趣,教师就应在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直观因素、形象因素.
经验告诉我们,不论是实际事物、直观教具,还是数学图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都可以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都可以把抽象的对象还原为具体的实例,都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数学知识虽然以高度抽象的形式出现,但这只能在表象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实质.这一切都为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抽象的思维提供了具体的起点.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和实验、归纳和类比,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启发积极思维的好方法.
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类多面体与旋转体的教具,通过电脑展示各类几何体对应的实物图,让学生对实体及图形的多方位观察、多角度的审视,形成对各类几何体的直观认识,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由于对实体及图形观察审视的兴趣产生出结果——直接认识和深刻印象.又如,在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作如下教学设计:先用电脑演示行星运行的轨道.然后,让学生用在课前准备好的两枚图钉、一条细线、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动手实验画椭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此过程.上述过程完成后,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抽象归纳出椭圆的第一定义.再如,用几何画板画函数的图象及曲线的轨迹并实现动画效果,或用Excel绘制函数的图象等等.
以上的教具展示、多媒体课件演示及数学实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增添课堂教学生动性与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数学课堂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起点与平台.
七、以史某某
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数学史高度浓缩、展现的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数学史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讲述数学史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某些数学概念的产生背景,讲述数学家们坚韧的意志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例如: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杨辉三角”;在复数的教学时,可以介绍数系的发展史,讲述希帕萨斯因揭破了毕氏学派神秘面纱而被丢进大海的故事;在讲合情推理时,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及其证明情况;在讲极坐标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儿、费马与坐标方法;讲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大师欧拉的非凡数学创造力和顽强的毅力,他在过度工作双目失明后,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在最后的17年里口述了近400篇论文和好几本专著.
这些数学史实,既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唤起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
八、以趣激趣
许多学生都觉得数学概念抽象,数学方法难懂,数学课都是数字、公式、法则、定理,枯燥无味,因而对数学课无兴趣.在教学中若教师能巧妙地应用幽默、比喻、趣味故事、趣味情景,可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例如:在讲授完子集的概念后,可设计一道趣味题:写出集合{农夫,狼,羊,菜}的所有子集,由此设计一个方案:农夫把狼、羊、菜从河的一边送到另一边,农夫每次驾船只能送一样东西,并且农夫不在场的时候,狼和羊不能在一起,羊和菜不能在一起.在数学归纳法这一节教学时,先向学生介绍多米诺骨牌游戏,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多米诺骨牌游戏,然后引导学生:在这游戏中,能使所有多米诺骨牌全部倒下的条件是什么?进而再介绍数学归纳法.
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问题情景的启发下,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又是灵活多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注意进行一番再创造,使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动性才能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才能显现.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我的教学故事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