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 刘某某
课程标准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气候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难的内容。降水和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本节内容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与第二节气温一起,是第一节天气的延伸,也是理解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标准
课标一: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课标二: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依据课标整合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中,通过图表资料分析降水随时间和空间的的分布特点,如何获得这个资料?需要学生理解降水和降水量的含义,这是必备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增加了一个利用自制雨量器观测降水量的小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概念。
“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这条标准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资料、绘制图表、说出特点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这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在小学学过统计图表,所以不是难点。在这里,我采用我们烟台当地的降水资料,教会学生画降水柱状图,并引导启发学会分析降水的季节分布特点,在学案中让学生绘制其他城市的降水柱状图,分析特点,以达到巩固的作用。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虽然初中地理中,成因不是主要的研究内容,但如果学生不知道降水的成因的话,仅仅是读图说出分布在哪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降水的分布,也不会理解影响降水的因素,因此,在这里我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热水杯上的玻璃片)使学生理解原理(降水的成因),用这个原理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推理(推测降水的多少),利用读降水的分布图活动来进行验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精心设计,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从而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
对初一学生来说,雨、雪、冰雹等降水形式是学生熟悉的,但迁移能力有限,加上空间思维能力相对不足,在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时,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就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学习的难点,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节内容还需要气温的知识铺垫,虽然学生刚学过,但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短,地理能力也缺乏。所以对于气温的分布特点知识可以在学案中呈现出来,以便让学生温故知新。
三、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标是课堂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果。而要实现这种效果,则需要我们对课标进行细化,通过强化每个小目标,达到整体课标的实现。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降水的形式和测量,知道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归纳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并理解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降水的过程,教给学生测量降水和辨别雨级的方法。 2.提供图表资料和动手绘制的过程,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绘制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绘图能力及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过程,教给学生概括归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与绘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通过课堂活动,养成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简述)
(一)谜语导入 激发兴趣——降水对生活与生产的影响
1.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入降水的主要形式)
2. 直观图片呈现降水的主要形式,学生从经验入手,回答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理解降水对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要学习降水。)
承转:看来降水的多少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那么怎样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呢?
(二)实验观测 理解概念——理解降水量的含义
1.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降水测量的仪器及单位。
启发:如果在生活中,你可以怎样测量降水呢?(将兴趣引导到生活中)
2.出示简易雨量器,评价雨量器、用喷壶洒水代替降水,请学生观测降水量,其他同学判断降雨的等级。(深刻理解降水量的形成过程。)
3.讲解启发了解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降水的季节差异和降水的分布都需要学生正确地理解降水量的含义,所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认知过程,使学生理解降水的测量到图表形成的过程很有必要。
(三)绘制图表,分析特点——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设置情境:这是我们气象观测小组观测的一组数据,你来看用什么方法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研究呢?(选择图表——柱状图)
1.讲解演示柱状图的画法(运用动画,生动演示,了解绘图过程。)
2.判读我们这里降水量的季节差异。(教给学生了解判读的方法,从是否平均和季节差异,以及如何描述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在这里是读图技能的一个体现,因此要教给学生判读的方法。)
3.学生绘图,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所画的城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在这里,提供了5个典型城市的降水量资料:新加坡、罗马、开罗、北京、伦敦,同一小组的同学画的不同的城市,组内交流自己所画城市的降水随季节变化的特点,其他同学评价。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生生互动,体现了差异教学,又巩固了刚才掌握的读图分析的技能)
启发: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呢?(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是不同。)
承转:不同地区降水量是不同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不同地区降水量有多有少呢?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降水是怎样形成的。
(四)探究分布 正确思维
1.理解降水是怎样形成的。(理解降水形成的原理:水汽、降温)
课前老师先做了一个准备:
“老师这两天嗓子不太好,给自己准备了一杯热水,为了防止灰尘落上去,老师准备了一个玻璃片盖在上面。”
面向学生,用水壶倒一杯热水,用纸巾把玻璃擦干,盖在玻璃杯上,放在讲桌上。】
(1)老师拿出热水杯,缓慢举起玻璃片,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有水珠出现,并滴落)
启发:怎么形成降水的?(启发学生理解降水的成因)
(2)晒衣服时,水分哪里去了?(蒸发成水汽)
(3)冬季,戴眼镜的人来到温暖的屋内,会怎样?为什么?(水汽遇冷凝结)
2.运用原理(降水形成条件)呈现大气垂直运动方向图,进行推理(推测降水多少)并运用降水分布和气压带图的对照图,进行验证推测的结果。
(1)探究活动一——大气垂直运动——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课件呈现:气压带分布图,尤其是呈现气流上升和下沉的方向箭头,
启发:实际上在自然界中,大气不是静止不动的,存在上升和下沉的气流,请大家看大气运动的模式图,根据降水形成的条件,推测哪里能形成降水,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合作探究、推测、交流,降水多少并说明理由。
教师启发点拨,使学生理解考虑降水的条件。
(2)探究活动二——大气水平运动
运用风带图再次利用原理(降水的成因)进行推理(降水的多少),并说明理由。运用降水分布图与风带对照图进行验证推测结果。西风带降水多(欧洲西部)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指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的环节,不仅使学生知道分布差异,而且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条件,老师适时地讲解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
教师适时提出疑问:这里(亚欧大陆内部)与这里(欧洲西部)位于同纬度地区,为什么降水会不同呢?
学生很容易答出是水汽少,为什么水汽少,距离海洋比较远,得出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中纬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3)探究活动三——地形
课件呈现山地剖面图和气流运动方向,判断哪里能形成降水,并说明原因。(依然是利用学过的原理进行推理)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的影响因素——地形。从而得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小结: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3.学以致用
呈现世界雨极和干极,让学生分析原因。(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思路的一个启发。)
在这里启发点拨:影响降水不仅仅是一种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师小结,呈现思维过程
。
(五)我爱我家 巩固运用
课件呈现:中国降水量分布图、烟台降水柱状图
请学生发现分布特点,并说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一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检测,看看学生掌握如何,结果发现学生很容易说出降水分布的特点,并能从成因中去思考,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并热爱家乡,树立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六)实践活动 课后拓展
自制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对下一个月的降水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制作、观察、记录等活动中,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课后反思
一节课上完了,上课的情节历历在目,感觉是一节愉快的课,师生都在愉快的氛围中,欢乐地度过,我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享受这属于教师的独特的人生舞台。
反思一下感觉到备课过程中,我总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上课后发现自己课堂设计的两个思路。
三个问题
生活在哪里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重要的理念。能从生活入手,从学生感受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入手,不仅激发兴趣,而且符合地理学科特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联系生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接轨,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和谐、共振。
学生在哪里
整节课,感觉非常顺畅,因为从学生入手,关注到了学生。问题设计的尽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通俗的语言,减少生涩的地理术语,包括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启发、点拨,都考虑到了学生的感受。学习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以学生活动为主,才能使课堂得以圆满成功。
地理在哪里
学科特点的体现,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地理学习能力,这是地理性的体现。
2.两个思路: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人地关系是地理的核心,从第一部分的降水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到最后出谋划策,解决降水时间季节不均的问题,都体现了这个思路;
关注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教学思路。精心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原理,进行推测,然后验证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使学生既形成了正确的思维,又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同时也收获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一定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我感觉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也是我为之向往的课堂。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