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实践改进应用课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原子的构成
姓名:
吴某某
工作单位:
理塘县中学
学科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标指出,初中化学“双基”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的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某某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就能很好的解答学生的这些疑问。
三、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在第三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借助水电解的微观解释图片或者动画,从感性上可能会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
鉴于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教学目标(包括重点、难点)
重 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难 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流程与策略的简要说明
学生在前面两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此处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说法的事实依据?
?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以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发现史某某。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
教师讲解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阅读教材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对原子的构成你又有哪些发现?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体积小,质量轻(举例,1个碳原子的质量),书写和使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准备充分,创设教学情景,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实践改进应用课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