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设计 (1)

本文由用户“wohaoaita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0 14:57:32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反思与设计 (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 ?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

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某某,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XXXXXXXXXX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XXXXXXXXXX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某某《次北固山下》

渔舟唱晚,响绝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某某《滕王阁序》

????这些诗句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今天我们在学习《说“木叶”》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全文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

——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2、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五段。

???3、请大家说说作者是怎样阐释暗示性的?

树 —— 繁茂枝叶——密密层层——浓密????????????????????

木——树干——落叶

???4、回到开头,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大雁何以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期盼的情感?

??????①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浓浓的思乡之情

????????????提示: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游子,对比自己,每每牵动起思乡之情,生发出无尽的乡思、乡情。

?????②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思念远方亲人,期盼亲人的信息

提示: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人与外出的亲人之间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对以上两句诗的理解,暗示性起了重要作用。

三、梳理探究

????1、作者通过什么发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 ——“木叶”

????2、作者在文中说“木叶”就是什么意思????——“树叶”

????3、那么诗歌中是怎样使用这些意象的?(依课文顺序,学生寻找诗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树:为何不说树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某某??????叶:难道为了简练?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某某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木叶:树叶为何无人过问?

九月寒砧催木叶,XXXXXXXXXX

??????无边落木萧萧下, XXXXXXXXXX????????落木:为何对“木”如此不肯放弃?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4、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落叶、空阔、疏朗;????????树:繁茂、层密、浓阴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5、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木头——门栓、棍子、桅杆——透着黄色、干燥、疏朗的清秋气息

???????树:树干——叶子——褐绿色——湿润——饱满、缠绵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色泽上的)

四、巩固延伸

???在我国诗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示例(一):梅

?????????①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生长环境苦寒,象征着人生的逆境。诗人借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②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某某《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开放时正是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时,梅花冰清玉洁。诗人有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的。

示例(二):柳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某某????——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

示例(三):草

①小草秋枯,春生,夏某某,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诗人常用来赞颂顽强的生命力。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某某,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②小草连绵不断、延展天涯。诗人们就常用它来抒写离愁别绪。如:??

??????????????????????送????????别?????

李某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五、作业:古代诗歌中,类似具有暗示意义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

???????????????????????????????????????????????????

?????????????????

板书设计

?????????????????????说“木叶”????林某某

???????????文艺论文?????????????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木:落叶、空阔、疏朗???——“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木:透着黄色、干燥?????——“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色泽上的)

?

?设计说明:????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林某某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因此这篇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围绕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展开,引导学生先后讨论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现象、产生暗示性的美学原理、语言的暗示性在古典诗歌的广泛运用等,一线贯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在教学进程的安排上,立足文本,让学生先熟读课本中的相关“木叶”“树叶”意象。由整体到细节,由现象到原理,再到类似现象的联想,最后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眉目清析,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的安排注重师生互动、自主探讨,问题设置有梯度,难点突破自有匠心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的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体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求。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较为薄弱,要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是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透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我选择了“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循着问题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原因,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由教师来提出的,学生一直在教师预设的问题导引下进行阅读学习,而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譬如一些引文的仔细理解、感悟等等。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反思与设计 (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