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原子结构模型与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教师姓名
米某某
学生年级
高一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1、经过前两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化学世界物质的精彩纷呈,了解到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多种多样。在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后,教材选择了化学史中人类对原子认识的不断深入、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演变的过程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这样安排既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入完全的化学微观世界,又为整个专题“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作了恰到好处的诠释。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切入,通过认识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汤某某原子结构模型、卢某某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等几种典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有关原子构成的基础知识,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化学反应中原子外层电子排布的变化为后续专题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演变的历程,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知识这类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氯化钠、氧化镁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教学素材的交流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卢某某a散射实验探究原子结构的分析,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
2.通过问题解决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认识几种典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历程,体会科学的艰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素材的交流和讨论,培养与同伴合作沟通的能力,在对前人的研究历程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正确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交流与讨论;
2、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湿衣服为什么会干?
[学生回答]:水蒸发,水分子扩散
【问题引导]:这说明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学生回答]:分子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呢?
[展示图片]:Cu、食盐
【教师讲述]:很多化学物质都是由这三种微观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离子又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有了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可以更好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问题引导】你知道原子是谁发现的吗?下面大家带着问题阅读【交流与讨论】,一起来讨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交流与讨论]:请大家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及阅读教材P26-27的短文,
针对下列几个问题分组讨论:
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哪几种模型的演变?
2、你认为那位科学家说你鼻尖上的一个原子可能是几世纪前恐龙尾巴上的那个原子?
3. 电子最早是由哪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时他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怎么样?
4、卢某某是如何探索原子结构的?
5、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解释了什么问题?
6.、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中你能得到什么启迪?
[学生汇报]:1、学生汇报上述的讨论题(边汇报边播放视频)
[学生汇报]: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中得到什么启迪呢?
①汤某某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是从阴极射线实验中发现电子为起点的,卢某某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等等,所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每一次演变,都是从科学家实验开始的。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托的。
②大家有没有发现,每一种新模型的出现,都经过较长的时间,特别是从道尔顿到汤某某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将近100年,说明科学探索的过程很艰辛。(科学研究的道路不是一马平川)
③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每建立一种新的原子结构模型,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就深入一层,现在可以用扫描遂道显微镜可以看到单个的原子。(播放视频)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停止,还在不断的深入。当然给我们的启迪不止这些,就不一一讲了。
【视频播放】卢某某a粒子散射实验: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中大家对原子结构了解了多少?
(1)原子: 原子核(居中心,带正电)[来源:学|科|网]
核外电子(分层排列,带负电)
(2)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提出问题]: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层排布的?它的排布有没有规律呢?
[思考归纳]:请大家观察教材P28页图1-30,归纳核外电子排布有哪些规律:
1、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8个。
2、稀有气体每层都达到饱和,处于稳定状态。所以化学性质稳定。
[教师讲述]:为了书写方便和形象。采用这种形式( )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把它称为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练Na 、Al 、N、Cl。
[过渡]:通过刚才的分析,大家知道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达到稳定结构,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那么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最外层无达到稳定结构,他们碰撞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视频演示]: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分析形成过程。
[交流与讨论]:从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教材P28 图1-31 氧化镁的形成过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从电子得失、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等去分析)
[学生汇报]: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活泼金属容易失去电子,而活泼非金属容易得到电子;最终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2、元素的化合价与其在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有一定的关系。
3、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会发生变化。
[问题]:那么离子结构示意图怎么画呢?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什么异同?
[问题解决]:学生完成教材P29问题解决
[小结]:学生自由发言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讨论、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探索者,才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地走向深入,也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他们为我们留下的不只是物质财富,还有巨大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1)原子: 原子核(居中心,带正电)[来源:学|科|网]
核外电子(分层排列,带负电)
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反应实质:通过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最终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随堂检测: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 )
A、只有③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有①②③
2、19世纪末,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汤某某
3、下列四位科学家都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首先提出原子核外的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是( )
A.汤某某 B.道尔顿 C.玻尔 D.卢某某
4、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下列原子中,与氧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A. Ne B. Mg C. S D. C
5、Mg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反应中容易 个电子而显示 价;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反应中容易 个电子而显示 价。 在上述过程中,F原子和Mg原子通过 都形成了8电子稳定结构。写出氟化镁的化学式______。
6、用下面的结构示意图的字母填空:[来源:学#科#网]
(1)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2)属于非金属原子的是------;
(3)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4)具有稳定结构的是-------。
教学反思
对本节教学内容我的反思如下:
1.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史比较干吧,缺少趣味性,这就需要老师创设情境,为此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影响为此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原子模型演变史,同时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分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有用多媒体播放卢某某发现原子核的实验,讲解分析方法,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问题需要实验证实的同时,也需要以博学的知识作基础,从而激励学生要发奋学习,让自己知识渊博起来。
2.学生已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原子结构。学生知道原子可以分为质子、中子和电子, 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也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但不清楚为什么这么画?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本节课应在了解基础上,有针对性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分析,通过讨论与交流,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3、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表达、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4、对于一种新的化学用语(表示方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出现,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先解决教材中H、Ne、Ar、H、O、Mg等原子结构的识别,然后总结出电子排布的一些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在化学(2)会进一步学习,所以在这不必过多拓展和延伸),能逐步画出1-18号的原子结构简图,了解O2-、Mg2+的结构简图表示法与特点就可以了。
5、教材P28图1-31以MgO的形成揭示反应实质,我认为以的形成来讨论更形象,让学生更易接受。(视频Na在Cl2中燃烧实验)
6、习题的内容和形势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意层次性和开放型,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掌握好度的把握,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可以介绍不同的程度,假若学生的能力比较强,基础比较扎实,可以多说一点,多解释清楚事情、真理的来龙去脉。但相反,能力一般的,基础比较薄弱的话,我们应该避免这些更难掌握的内容继续说下去。至于其他方面的话,还是能比较好地把握得到。通过这一节课,让我明白,上好一节课,真的要认真好好分析学生,包括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思维习惯,多举例子,多形象去表达出来,这样的话,学生会更加容易去掌握好一个知识点。假若,在这一节课中,这些知识点是比较难懂的,能简单化的话应该尽量去简单化。不应该,自以为学生不明白的话,多说一些,多挖深一些,他们会更加容易去接受,这些都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说的,不是全部的学生都适用,否则,这样的话,会使原来不懂的学生变得更加不懂。
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的构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印象,能整体全面地看问题,而不能局限于一点,这就是这一节课中,我感受最深的。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原子结构模型与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