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本文由用户“秀倌SS”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00:53:34 举报文档

以下为《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环境变迁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探究其他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

1.理解人类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2.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探究

材料一:因为发菜的谐音“发财”,它能够做中药材,所以每到雨季,便有数十万“大军”成群结伙地进入内蒙古草原疯狂采掘。在内蒙古已经沙化的0.39亿公顷草场中,仅掘发菜破坏的就达0.13亿公倾以上。

探究

材料二:每到春季,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都会出现若干次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其中影响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沙尘主要发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和所提供材料,分析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春季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土壤

岩石

大气

生物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关系

人类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牵一发而动全身

内容概要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球形成约在50亿到46亿年前。当时大地上火山遍地,岩浆横流,环境之恶劣不在今日金星之下。但由于地球距离太阳较金星远一些,且自转周期合理,这为生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地球表面的不断冷却和水气的增加,大地开始出现了水,并逐渐汇集得越来越多。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约在25亿年前,地球为广阔的海洋。几乎完全是淡水的原始海水中溶入了大量的有机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在太阳及地球其它物理作用下,一些有机质形成蛋白质。在随后的几亿年中,这些蛋白质越来越复杂,终于在34亿年前生命开始出现了。此时代,地球上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34亿年前的古细胞化石。(南非斯威士兰系)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从距今34亿~18亿年前这漫长的16亿年中,原始无真核细胞在不断地进化。从距今18亿年前到6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从此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这时期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蓝藻、红藻和绿藻,原生动物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到距今6亿年前时,已经有浮游动物、杯海绵和腔肠动物了。元古代晚期出现了大片的陆地。

思——合作探究

1.结合教材66页阅读部分内容,举例说明生物进化在环境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寒武纪的三叶虫(无脊椎动物)世界

泥盆纪的鱼类(脊椎动物)世界

石炭纪的两栖动物世界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海洋中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鱼类演化为两栖类。陆地出现了大片植物,蕨类植物繁生。此时代,地壳活动剧烈、陆地面积大大增加,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生物变化很大,爬行动物盛行,各种恐龙繁生,出现了始祖鸟。本时代中期裸子植物出现。

地球上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环太平洋带地壳运动剧烈。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本时代,地球上海陆与地形与现代接近。第四纪出现了气候寒冷的时期——第四纪冰期。

海藻

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

世界第一活化石--银杏

和恐龙同岁的植物

银杉水杉

柏树

被子植物

番茄

桃子

杏子

西瓜

葡萄

原始生命体

④动物孕育萌芽

③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②鱼类时代

⑦两栖动物时代

①爬行动物时代

⑤人类时代

⑥哺乳动物时代

④海生藻类

时代

①陆上孢子植物时代

③裸子植物

时代

②被子植物时代

合作探究2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全球环境变迁——包含了气候变迁、陆地和海洋生物及生产力的变化、大气中化学成分的改变、水资源变化及生态系统的改变。

生物灭绝

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和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

(2)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50%以上无脊椎动物灭绝

试思考生物灭绝的原因XXXXXXXXXX

思——合作探究3:恐龙灭绝原因

气候变迁论

陨星碰撞论

超新星爆发论

造山运动论

大陆漂移论

物种斗争论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由于森林资源稀少和野外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以及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我国很多珍贵稀有动植物都处于濒危状态。  

初步统计显示,全球794个物种濒临灭绝,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动植物物种为15%至20%,远高于10%至15%的世界水平。

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白某某

长喙针鼹鼠

沼泽兔

古巴沟齿鼠

海地岛沟齿鼠

苏门答腊犀牛

黑犀牛

澳洲毛鼻袋熊

双峰骆驼

苏门答腊兔

思——合作探究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区别于其他要素最显著特点:有意识适应和 改造自然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变暖

(2)土地利用和土地退化

(3)生物的多样性的减少

(4)环境污染

退出

(1)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大气co2 增多

地貌

大 气

植 被

气温升高

气候变暖

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

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影响

图瓦卢是一个国家,位于南太平洋,由9个环形珊瑚岛群组成,南北两端相距560公里,由西北向东南绵延散布在约13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里,而陆地面积仅26平方公里。首都富纳富提位于主岛上,面积不超过2平方公里。侵袭岛上最大的巨浪是3.2米,而图瓦卢海拔最高的地点只有4.5米。持续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威胁着图瓦卢,使这个国家面临被遗弃的困境。

全球气候变暖

(2)土地利用和土地退化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3)生物的多样性的减少

(4)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

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改善环境→利于人类生存

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利用资源

→破坏环境→危及人类生存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㈠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㈡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㈢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某国政府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CO2浓度增加。图1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CO2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2是地球上的碳循环示意图。

(1)自然界中的哪些过程可以消耗CO2?

(2)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原因有(   ) (多选)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生物死亡后被分解后产生的CO2

C.人口剧增,呼出的CO2增多

D.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

(3)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

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石灰岩的溶蚀,河湖、海水对CO2的溶解等

BCD

植树造林,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等。

课堂练习

课外实践——

以环境为切入点,调查学校附近或家乡人地不协调的事件,并以此写一篇小论文。[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