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李某某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学校: 窑埠街小学 执教者: 李某某
课题
小壁虎借尾巴
时间
2018年 6月 6日
教学内
容分析
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 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 文章生动有趣, 深入浅出, 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 使孩子们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篇科普童话故事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中懂得鱼、牛、燕子和壁虎的尾巴的用处,并且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环境
窑埠街小学一年级(2)班教室、多媒体PPT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墙、壁”等12个生字和户字头,会写“爬、房”2个生字;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小动物间有礼貌和真诚相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小动物有礼貌和真诚相待的美好行为。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墙、壁”等12个生字和户字头,会写“爬、房”2个生字;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学习难点
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分角色朗读体会小动物间有礼貌和真诚相待。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
教学资源
《小壁虎借尾巴》朗读视频,小壁虎图片、课件、小动物头饰
课时安排
2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猜谜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谜语引出小壁虎
叫虎不是虎,生来有四足。
爱在墙角住,专吃蚊蝇虫。
2.介绍小壁虎
3.板书“小壁虎借尾巴”,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教师正音。
3.重点识记“墙、壁”,借助偏旁部首识记字形。
4.指导书写
(1)谁能给这两个生字组词。
(2)观察这两个字结构。
(3)范写生字。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展评。
三、初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观察不同动物的说话语气。
2.模仿录音朗读,思考:(1)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2)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借过怎么样?
3.介绍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4.总结动物尾巴的特点。
5.分角色朗读课文。
猜谜语:小壁虎
个别读课题“小壁虎借尾巴”,齐某某课题。
个别读课题,齐某某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
交流自己的识记生字的方法。
给生字组词。
观察生字结构。
练写生字。
点评生字,订正书写。
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动物的说话语气。
模仿录音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
书
/
本人课后反思(不少于200字)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课上,我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思考、多交流、不时请学生出来讲故事,通过这次授课,我有了很深的体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去模仿老师的朗读,而是让他们自己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抒发。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课文的特点,分别采取了自由读、领读、齐某某、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使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而不感到疲劳,同时,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时,这三段内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它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并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展示学生和老师收集的资料,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
三、不足
课的前半部分学生表现还好,可到后面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不在状态,究其原因,我的设计没有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虽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备课,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只想着老师如何去教,没有考虑学生。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文内容基本懂了,“小壁虎爬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它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这样的问题没有什么思考价值。教学的重点就放在“读”上,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练习读,然后交流评议,读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礼貌,着急,伤心;感悟语言表达方式。
以上就是本人对本课的教学反思。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李某某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