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青瓷小巷”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1 22:30:52 举报文档

以下为《雨霖铃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雨霖铃》教学设计

元氏四中:周某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作品特点;

2、通过诵读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3、鉴赏词中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鉴赏词中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

1、展示幻灯片:出示关于柳永的关键信息,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父亲、叔叔、哥哥都中进士,他满腹才华,却到五十四岁才被赐进士; 他自称“白衣卿相”,“奉旨填词”;他的歌被人到处传唱,“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婉约词风代表。

让学生猜猜这是谁,引出作者——柳永,那么说到柳永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他的《雨霖铃》,这是婉约派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宋词。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3、了解词牌,写作背景:《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相传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黄鸾的金某某,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寄托哀思。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学生齐读,抓住关键信息,哀伤)

这首词是诗人因仕途失意,离开汴京南下时,不得不与心爱的人离别时所作。

二、初读课文 ,读节奏,悟情感

1、学生自由读一遍,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情感;男生齐读上片,女生齐读下片,让学生对比点评。(男生音质浑厚、粗犷、沉重,女生嗓音,恰恰能读出婉约词派的细腻、柔美。)

2、教师点评,范读学生读不好的句子,学生可再读。读出作者那种深沉难舍的感情。

3、过渡:大家读了之后感觉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悲伤,孤独,难舍,寂寞)

词中直接抒发作者情感句子,或者说,哪句话最能表现作者离别时的心情?(最集中,最概括)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凄切”、“无绪”、“留恋”、“无语”、“凝噎”等,那么这些状态都是由什么而引发的?)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 (板书:伤离别)

再读:抓意象,析情感

1、找意象: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表达伤离别的情感的,(通过哪些意象来传递这种情感?)

学生自由读,讨论:找出词中的意象,并试着分析每个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注意原文这些意象的修饰词。

学生依次展示意象(板书:寒蝉、长亭、雨、兰舟 波、霭、天、酒、杨柳、风、月)

2、析特点:品味这些意象。这些景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寒蝉,由成语“噤若寒蝉”引出,晚秋的蝉不敢作声,因为它已命在旦夕,尤其是一番秋雨过户,便只剩下了几丝若有若无的嘶叫了,而这叫声,使马上就要离别的人听起来是那样的凄切、绝望、无奈,真是“伤离别”。

长亭,是古代人们送别的地方,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这一意象被经常用在离别诗中,比如我们都会唱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XXXXXXXXXX”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对长亭晚”,暗示将有离别。暮色四合时,骤雨初歇,寒蝉悲鸣,作者就要离开自己的恋人了。这几句诗,汇出了一幅凄清的画面。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奠定了全词的哀伤的感情基调;

雨:这时候雨刚停,天气清冷,大地上一片湿漉漉的,而这恰如离人湿漉漉的心。

兰舟:看注释,这是对船的美称,这时候两人正泪眼婆娑地看着对方,离别之情如梗在喉,“兰舟催发”,碰上个不识趣的船家,不停地催促着“开船啦。”真是“伤离别”。

波,霭、天:想到此次离去,路上烟波浩邈,傍晚的浓云沉沉地笼罩着楚地的天空,什么也看不清,作者看不清前方的路,看不到未来,也不知何时再见伊人。天空愈空阔,远行的人就越孤独。作者将分别后的思念化作千里烟波和沉沉暮霭,既烘托出了离别时沉重的心情,又渲染了气氛。真是“伤离别”。

酒:这是一个深得古人喜爱的意象。古人高兴时饮酒,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有慷慨悲歌时饮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悲伤时依然饮酒,但往往是“举杯销愁愁更愁”,作者离别时已“帐饮无绪”,更何况酒醒后呢,只能是愁更愁。

杨柳:有“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有留别的含义,诗经中学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风:晓风,早晨的秋风,吹在人身上不是凉爽,这是一种凄凉、凄冷的感觉,尤其是吹在一个酒醒的人身上呢?联系学过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给人以无限的凄凉之意。

月:残月,不是满月,月缺会让人想到离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品味意象时,调动学生去回忆学过的相关诗句)

绘画面: 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

小组讨论:以“描绘了一幅( )的( )的图画”为例,修饰词可为限定时间、图画特点、具体地点、具体事件等。例如:凄凉的黄昏送别的图画。

营意境:凄清萧瑟、迷蒙辽阔、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悟情感:孤独寂寞、抑郁难舍、孤寂痛苦

四、课堂总结:在这首词里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看板书)作者借这些意象表达了“伤离别”的情感,也可以说,“伤离别”的情感蕴含在这些意象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说出情景交融,融情于某某。再来看,这些意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分成了两组?再结合“念”这个字,“念”,是想,那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波、霭、天、酒、杨柳、风、月”都是虚写;“寒蝉、长亭、雨、兰舟”是实景。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引导学生说出虚实结合。(板书 :用箭头连接意象和情感,实写用实线,虚写用虚线)

带动学生齐说,①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②实写临别时的寒蝉、长亭、雨、兰舟这些意象,虚写别后的波、霭、天、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③描绘了一幅黄昏送别图,④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⑤抒发了作者难舍难分的离愁。

注意鉴赏诗词的答题步骤:手法+意象+意境+情感(分条作答,标清序号)

五、欣赏《雨霖铃》这首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实:寒蝉 长亭 雨 兰舟

伤离别

虚:波 霭 天 酒 杨柳 风 月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雨霖铃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