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由用户“桔子羁绊”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5:18:00 举报文档

以下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知识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懂得什么是信息。

2.了解信息的几种典型特征及其表现。

3.知道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懂得利用信息为人类服务。

【能力目标】学会利用身边的信息,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

2.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激发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信息的本质概念

【教学难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出信息的概念

1、问题导入:

①师:“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大家知不知道我们这门课叫什么?” 生:信息技术。

②师:为什么以前叫电脑课,现在改为信息技术课,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师设疑) 学生思考。(讨论十分钟)

2.举例子

师:古代战事传递,奥运报道、娃哈哈等产品的广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答:军事情况、产品的特性等信息。

总结归纳“信息”的概念:刚才大家从图片、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从这些媒体中得到的信息。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触信息。对人类而言,五官能直接感受到的一切,比如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嗅到的气息,你所想到的问题,你所做过的事情等,这些都是信息。广义地说,一切存在都是信息。除了人类五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以外,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各种仪器感知到的一切也都是信息。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信息吗(信息的概念)?

生:总结。

师:(补充)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特性和运动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客观描述。

师:你们在生活周围中曾获得过哪些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回答。)

生答:学习生活用品、汽车、交通、动画片、电视剧预告等等。

二、指导学生认识信息的特征

师:我们会发现,信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信息有哪些特征?怎样才是信息呢?

举例子:特征一:当我们在传递信息时,有的要通过纸张来传递,有的是刻在光碟上,还有的是靠我们的大脑来记忆存储信息,当我们需要信息时,就从这些存储信息的载体获取信息。不管我们怎样传递信息,信息总是要依附在一定的介质上,这说明信息有怎样的特性呢? 学生回答,师补充:依附性

举例子:特征二:同学们,当你们有一个好消息的时候,你们会怎样?学生回答:我们会告诉身边的好朋友或亲人。

对了,你们的好消息这时就是信息,这个信息马上会一传十,十传百。这说明信息可以用来怎样?

学生回答,师补充:传递。

举例子:特征三:提问: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你我各自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各一个。再次提问: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每人有多少种思想? 学生回答:两种思想。

师:我们在交换思想时也即在交换信息,信息在我们之间传递着。这说明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也就是信息的其中一个特征:共享性。

师总结:所有的信息都具有这三种特征,是哪三种呢? 学生回答: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

三、指导学生认识信息的作用

师:下面有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讨论,信息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 举例子:

例1:比如说本拉登死了,但是尸首没人见到,所以他可能真死了,也可能没有死。 师:看来。信息有正反两方面,我们要正确辨别信息的真伪,让信息为我们服务。 四、小结布置任务

1.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

2.如果你要买一台电脑,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这些信息。

3.假如现在你父母需要买房子,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 师小结:在信息时代,谁感知到、认识到并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拥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想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具备收集、整理、传递、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学好这门课──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一开始就设问:“我们这门课叫什么名称?”,突出信息技术课中的“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关键词。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让他们说出从中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引出信息的概念。“一切存在都有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及方式的表征”。 接下来给出生活中的应用,让同学们讨论怎样去获取有用的信息去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重要性。由此引出“信息技术”这个概念──“信息技术是指能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最后,学生完成作业“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学习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但可能有部分老师的处理可能和我一样,这样就有意或无意伤害了学生。如有的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就批评他,或就直接让他坐下,而不进行分析他错的原因。久而久之,这个学生肯定不会再在上课时举手回答问题,这样就出现一堂课上没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样教学气氛就比较差,影响我们的教学激情,同时我们也不能及时得到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信息。另外一些差生,每次考完后成绩大部分是不理想的,我们就要说他成绩怎么考得这么差,拖班级后腿XXXXXXXXXX而不注重他的进步(如总是错的题会做了,粗心的毛病改掉了XXXXXXXXXX)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加产生厌学,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过:“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对学生有无伤害。 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分析,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语言说话不当,或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另外我们每个学期至少会有一次全市的教研活动,那至少我们可以听到一些优秀的课例,我们也可以取他们的成功之处用之自己的教学中。所以我们应该在每一堂课后都要进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舍弃糟粕,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犯同样的错误,取其精华用之以后的教学中,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要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学习,就要给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海量信息资源。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网络环境给课程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协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学生可以平等的??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按照研究课题与兴趣自然分组,充分发表见解、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自由平等的对话。学生研究的结论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习?他们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他们是不是将成功的在终点冲刺! 值得讨论的是,这种资源中心和协作交流平台并不一定全部是在互联网进行。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的资源和平台就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么?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但是并非就一定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平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平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是没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平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现状,我认为完全可以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平台,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入学校师生自己创建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的信息协作平台。 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要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不要求各学科教师自己从头设计自己制作课件。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并不能要我们的学科教师都费力搞什么多媒体课件,我们只要学会拿来主义和再加工能力,如果有现成的电梯大家都不去使用,岂不是对资源的浪费?浪费了网络资源,还浪费了你自己的精力。 近来,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而网络和教育的结合更是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强大武器。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崭新课题。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