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文由用户“giol14”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8 17:46:27 举报文档

以下为《《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生回答:母爱)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一一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一一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XXXXX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抬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 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某某,字舍子,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某某》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某某大学***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王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某某》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入,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写作顺序:

明确一一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一找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一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五、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入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定的语言中诱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样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六、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情调愈来愈微动。向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播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

七、课堂阅读

《母亲杨沫》《读者》2006年第6期)

八、亲情作业

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

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

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

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九、教学反思

老舍的《我的母亲》是语文版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第四单元“思亲忆友”的第一篇文章以平实、诚挚、质朴的语言叙述了母亲的一生,刻画了母亲勤俭诚实、吃苦耐劳、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疼爱子女的形象,令读者开卷如沐春风。因此备课时,我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感析母亲形象,体会母亲伟大无私的母爱,一是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手法,其中以第二点为教学难点原设想的数学步骤是以理解母亲形象为切入点,帮动对语言的品析和白描手法的学习。感析母亲形象可通过填写母亲的简历来完成,这块最多只占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感析母亲形象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包精它们的特味格界些费手法的学习接着通过与细描的对比通过阅同样也太量地运用白描手法的孙率的《荷花淀》来加深学生对白的认识在讲白时应确简一让上学生真正地了解什么是白描。这样看来,这一堂课就达到了这次公开课“自主高效”的要求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很多疏漏之处。首先,学生光是填母亲的表格就花了十几分钟,再加上交流,实现第一个目标所花费的时间就大大超出了预算,逼得后面的环节没有宽裕的时间去展开。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完成母亲简历的填写的话,后一个教学重点就能在课上充分的体现。其次,在感析母亲形象时也忽略了朗读这一重要的手段,使得教学变成“为填简历而填简历”。若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令人感动的语句,品味这些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不仅能让母亲的形象变得生动感人,也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老舍的语言魅力,进而去发现其运用语言的方法,这样自然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此外,将教学重点设为品味语言也不够科学。虽说我们应力求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而分析语言特点,学习白描手法就是实实在在的内容,但这篇文章最出色的并不是白描,而是真挚的情感,是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愧疚。若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再结合感人的短片《母亲的勇气》谈谈自己的母亲,相信这堂课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母亲、感恩自己的母亲,这种灵魂的洗涤应该比任何知识的灌输更为重要吧!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