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比的应用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比的应用》说课稿
砚峰小学 魏某某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
本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按比分配问题看似新知,实际上是用比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只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继而形成数学模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利用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来解决。
三、教学设想:
本着《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这一理念,对比新旧教材对该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情的需求,本节课我没有采用课本例题,而是以一个农村题材的实例作为例题,预设了五个环节。力求达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学生认知步步为营。
四、课后反思
教学前我详细的阅读了教师用书,其中特别指出教材中没有给出这个名称(即没有把课题定为《按比例分配》)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引入这个名称后,教学时会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种类型,并很快引入解这类问题的方法,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不给出这一名称,学生通过比的意义完全可以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如果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学生可能会询问什么是比例,于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学生刚刚接解比的学习,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会使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区分这几个概念上,而忽略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基于以上原因,教材没有把这节课定为按比例分配,而是定位于比的应用。
本课时,是非常传统的教学内容,对比几个版本这一内容的取材和处理方法都变化不大。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还是有必要的,一则,比的应用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二则,掌握比的应用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问题,也为解决分数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解决比的应用问题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先求出每份数,再求各部分量;二是把比转化为分数,把比的应用问题转化为分数乘法问题。两种思路,各有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中,有着各自的优势。那在课改之后如何上这个内容呢?
(1)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2)借助线段图直观理解。是否要出示线段图呢?我也思考过,教材和书上都没有出现,但我在教学分数解决问题时,非常重视借助线段图来理解、分析。因此,我在例题的自主探究时,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题意用线段图表示,从课堂上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正确的表示。课后,我发现借助线段图,解决变式题,效果也不错。
注重对比归纳,形成体系。按比分配的解决问题,它有自己特征和解题方法。如何让学生发现呢?思考后,解决两个问题以后,让学生有了一定感悟。在将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同时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两个解决问题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我们是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中,归纳概括出“按比分配”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策略,从而学生自主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比的应用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