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xj057”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22:17:00 举报文档

以下为《地理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题名称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姓名

韦某某

工作单位

靖远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②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根本原因。

③能叙述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④能在图中正确判读风向、风力,能用力解释风向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风向与力的关系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知识 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3.力对风的影响,风向、风力的判读。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风的形成,风向、风力的判读。



三.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如“热力环流”这一重难点的掌握。从教材的内容安排来看,这一重难点安排在第二章,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教法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设计: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读(图2.1)、(图2.2)和文字资料→太阳、地面、大气之间是如何进行热传递的?这种关系的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读(图2.3)和文字资料→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时一

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畅所欲言,打开思路。

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太阳辐射波长分布图,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什么?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个区?(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读图)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为下面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过渡:结合以上学习的内容,用实验或生活实例导入。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

打开思路,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和图2.3,用多媒体或板图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和演示,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归纳:

近地面受热/冷却→气流上升/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培养学生作图和读图能力,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知识延伸:城市风、海陆风。教师指导或演示城市风。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或演示,图示海陆风。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课时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得出三个力对风的影响。

讨论并填表1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和读图分析图能力。





方向

大小

影响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教师板图或多媒体演示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并归纳在地图上如何判读风向和风速。并适时布置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完成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作图和读图能力,加强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



七、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地理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