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反思我们的教学
学生每天背着书包来学校,大部分人都是希望好好学习的,为什么他们上了几堂课之后,好好学习的愿望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厌学不再努力、开始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甚至出现更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到学校来不是为了向老师学习知识,而是希望教师帮助他解决学习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听了几节课之后,如果发现自己根本就听不懂教师讲的东西,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自然就对课堂教学失去了信心。
1、为什么学生不理解教师讲的东西呢?
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之间的不一致性
主导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看学生是否听教师的话,而是看教师是不是真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框架式教学
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碎片化教学,或称碎片化学习。学生的学习开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教与学都集中在知识点、技能点及其记忆上。
整体化教学就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首先,学习活动开始于一个完整的对象。学生面对完整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比如,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一部文学作品,一个数学或科学问题XXXXXXXXXX
从以碎片化为主的学习走向以整体化为主的学习,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生的碎片化的“学”源于教师的碎片化的“教”。教师不是按照学生学习的思维逻辑顺序进行讲授,而是按照所授知识体系的 逻辑顺序进行讲授。这是问题的关键。一旦从知识体系入手,自然就是由前到后,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自然也就是碎片化学习了。
语文一定要从字、词、句、段某某,数学一定要从定理、公式的理解或解题的步骤讲起,物理一定要从概念讲起。这种课堂上,教师知道他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节的意义,知道每一个零件在整部机器上的位置和作用,但学生并不知道。这种不对称现象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也只能听从教师的要求,一字一句地听,一点一滴地记。
而以模块单元为单位的整体化教学,需要我们先把握单元知识概貌,然后再对知识点各个击破,也就是说在后续的学习中,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在整体知识、方法、技能这一较大的背景下学习,而不是各个知识点间完全的割裂,“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整体化学习便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归纳、比较,形成由此及彼的联系,便于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单元学习的整体化把握阶段,我们在导学案中就应该重点提示好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知识网络。要把知识、技能与方法等相关问题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思维导图、概念图、知识树等等,在构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提示学生对关键字词的提炼和使用。这一学习过程绝对不是一个形式上的构建问题,构建网络、呈现全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先看到整片森林,大致了解这片森林中的树木情况,为后续的具体研究、解读每一棵树木做好基础准备。因此,在这一学习环节中,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不是在打井,对知识的挖掘没必要深入,我们只需编织好这张网,找准节点,网得全面。有必要的话,老师可以预设编织好单元知识网络图,在精讲点拨环节出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比较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整体化学习的能力。
框架式教学法提倡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得教学计划与传统教学在课时划分上往往不同。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强化学生课前的自我预习,深化课后的自我完善,充分鼓励学生填补“框架”空缺。只有学生真正养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作用才真正显现出来。框架式结构教学法所建立的知识系统和建立知识系统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切忌生搬硬套、整齐划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防止只重形式不抓本质,只求统一不讲个性的作法,做到个性中求共性,共性中见个性。只有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
三、教学评价
目前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仍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学进度慢;二是教学没有深度和广度,影响了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三是学生之间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分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四、总结
1、框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
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框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
2、框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
1)、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建框架
2)、专题学习—纵横交错,浑然一体—砌砖
3)、拓展应用—畅游题海——粉饰
整体呈现—重点讲解—整体再现—作业布置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