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逍遥游(节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文本14
逍遥游(节选)
作者:庄子
2
“逍遥”,也写作“消摇”。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①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②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③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④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课文学习重点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写作背景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
马某某《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
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
关于《逍遥游》
北冥(mXXXXXng)
鲲鹏(kXXXXXn)
抟(tuXXXXXn)
迁徙(xXXXXX)
坳堂(XXXXXo)
草芥(jiXXXXX)
夭阏(XXXXX)
lz起(xuXXXXX)
蜩蝉(tiXXXXXo)
舂粮(chXXXXXng)
蟪蛄(huXXXXX gXXXXX)
大椿(chXXXXXn)
斥?(chXXXXX yXXXXXn)
泠然(lXXXXXng)
万某某(rXXXXXn)
蓬蒿(hXXXXXo)
朗读课文,积累字音
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边际)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3)三餐而反(反,同“返”)
(4)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
(5)此大小之辩也(辩,同“辨”,分辨,分别)
(6)知效一官(知,同“智”)
(7)而宋某某犹然笑之(犹,同“繇”,喜)
(8)而御六气之辩(辩,同“变”)
(9)旬有五日而后反(有,同“又”)
疏通、翻译课文第一部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那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齐某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齐某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齐某某》上记载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激起几千里的波涛。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五万物都有所待。
判断句:
XXXXXXXXXX也; XXXXXXXXXX者,XXXXXXXXXX也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志——①动词,记载;记住; 做标志、标记。 ②名词,标志;古代的一种文体。
其:用在选择句中,表选择,是XXXXXXXXXX还是XXXXXXXXXX
其: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它的;他们)
③而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我)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⑤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况且水积聚得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粘住了,这是水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积聚得不够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它才能凭风而行;鹏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向南方飞行。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而后乃今:今而后乃,这样,然后才
南:动词,向南飞
有待: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lz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某某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某某!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疾速地起飞,z着落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落下到地上就是了。为何要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去郊外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小结: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凭借强风力奋飞
水雾尘埃靠气息相吹
积水不深则大舟无力
水浅舟大则杯水胶地
奚某某XXXXXXXXXX为: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何要XXXXXXXXXX呢”
反:通“返”
果然:然,形容词词尾,很饱的样子。
虫:泛称动物。
何某某:何,什么。何某某,宾语前置,知何。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第一部分大意如下: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归纳第一部分大意:
疏通、翻译课文第二部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某某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某某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见了太阳就死的“朝菌”,不知道一月的时间变化;春生夏某某,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远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寿命长的)。可是彭某某如今独自以长寿闻名于世,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译文:汤问政于棘这种情况。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深海,那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双翅展开像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 将要到南海去。
斥?笑之曰:“彼且奚某某?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某某?”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我飞腾起来,不过十几尺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段意归纳:本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大小之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彭某某——众人
鹏鸟——斥?
归纳第二部分大意:
疏通、翻译课文第三部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某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宋某某尚且嗤笑这四种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某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迫追求什么。即使这样,还是有不曾树立起来的东西。
疏通、翻译课文第三部分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急迫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有待: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
有:通“又”
无待: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地限制。
至人: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
神人:精神世界完全超脱于物外的人。
圣人: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庄子理想中的逍遥人格形象,根本特征是“无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不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无待逍遥。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但都被世俗所累;
宋某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某某,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归纳第三部分大意:
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部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部分: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第一部分: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待——凭借)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3层:反驳蜩与学鸠:此二物也有所待,以行路备粮作喻反驳。
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归纳上文,补充印证,万物“有待”,存在“小大之辩”。(辩——区别)
第1层: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之意)
第2层:补充印证,点明“小大之辩”
第三部分:由物到人,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效”“比”“合”“征”四种人,虽有才智修养,但为功名利禄束缚,所以仍未达到逍遥游之境界。列子能御风而行,轻妙可观,但犹有所待者,还未能算是逍遥游。
主要内容归纳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某某,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思考探讨: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词语积累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怒:奋起。
③垂:边远;此词后代写作“陲”。
④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⑤天池:天然的大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45)旬:十天。有:又。?
(46)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 ?
(47)待:凭借,依靠。
(48)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线。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49)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50)恶(wXXXXX):何,什么。
(51)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52)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
(53)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某某两个词,即使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
众人,古某某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
古某某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
发,古某某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逍遥游(节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