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 《马说》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zhuleihot123”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1 20:09:01 举报文档

以下为《24课 《马说》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 案 授课人: 黎某某

课题

24、马说

课型

新课

授课日期

11 月 2日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学习“说”这种文体知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第二课时

1、训练口头翻译能力,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2、借助千里马的遭遇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思考学习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说”这种文体知识,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会分析理解文章,掌握概括中心的能力。



教学难点

借助千里马的遭遇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使用)

黑板、多媒体



预习要点

1、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通读课文

4、查阅资料和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创意导入

(1)我们班男同学有什么优点?男同学说说女同学的优点。思考:同学们的这些优点你是如何得出来的?

明确:都是由于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观察并发现别人的优点。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平时的交往和相处,如果都能善于发现对方优点的话,那么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非常可爱的。在同学们的周记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学都是渴望得到友谊的,你们都希望别人了解你们、知道你们,有一句话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我们就先来讲讲“知己”这个词的由来。

(2)介绍伯乐及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有一个典故:从前有一个很会相马的人,人们都叫他伯乐,有一次他在太行山上看到有一匹良马拖着盐正在爬上半山腰,但这些盐实在是太沉重了,这匹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非常吃力,爬不上去了。伯乐非常爱马,他发现这是一匹良马,所以他非常心痛,于是他走上前去抚着这匹马的背哭泣,并且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马背上。这匹马因为受到他的理解,非常感动,所以马觉得他遇到了知己,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千里马把伯乐引为知己,“知己”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千里马的识才爱才的文章----《马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作品的背景和“说”这种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第二课时

1、训练口头翻译、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能力 。

2、借助千里马的遭遇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思考学习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三、介绍作者

四、介绍写作背景

五、学习“说”这种文体知识

“说”是我国古代托物寓意的一种议论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即谈马、论马。

六、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检验预习成果

(二)纠正读音

(三)识记字词,疏通文意(教师提示文字重点字词,师生共同明确字词含义)

第二课时

(四)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本节课所学

(五)明确本节课所要完成的目标(ppt展示)

(六)齐读课文,对每一段进行逐段口头翻译

翻译第一段,并回答问题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2、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遭遇?

明确: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篇文章中,识马就成为前提了。这里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翻译第二段,并回答问题

1、第二段文字说了什么?

明确: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某某等不可得。

3、导致千里马不能行千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第三段,并回答问题

1、第三段文字说了什么?

明确: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体现食马者的愚昧和浅薄。

2、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明确:意思: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千里马吧!,作者连用感叹句,表达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及结合自身情况表达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七)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明确:第一段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3、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思考: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明确: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伯乐:寓指能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的有识之人。食马者:寓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探究:

1、本文的写作特点及通过对千里马的遭遇和对食马者的讽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托物寓意。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某某,希望统治者能,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2、思考学习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明确:读了本文希望同学们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珍惜今天的幸福,更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并结合生活实际在自身的学习生活中既重视老师、伯乐的作用,又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不断要努力学习真本领,积极展示自己,让自己的特长得到有效发挥。

(八)拓展探究

中考集锦

1.作者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不埋没摧残人才。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某某)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们写了些什么作品?

例如:欧阳修、苏轼、范仲淹、柳宗元、陶渊明等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归园田居》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九)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24、马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

韩愈(唐 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作品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一、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逐段翻译

三、中心论点

四、写作特点及思想感情



作 业 设 计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们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4、优佳学案24课



教学反思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24课 《马说》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