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何处寄情思》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何处寄情思》教学设计
***学 贾某某
【设计缘由】
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意象,了解意象群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因而解读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设计目标】
1、了解什么是“意象”。
2、掌握“子规”和“鸿雁”这两种鸟类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这两种意象的解读让学生对其他意象理解有所启发。
【过程设计】
什么是意象?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了解两个古诗词中常见的鸟类意象“子规”、“鸿雁”。希望能对同学们学习古诗词有一定帮助。
二、意象“子规”的解读。
子规即杜鹃 ,又名杜某某、蜀鸟,又称望帝。常在暮春时节啼叫,声音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自古至今,子规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表达情感的重要介质,在不同的笔触下,子规就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内容。
1、伤离别、思归乡
子规的叫声音似“不如归去”,客居他乡之游子,羁旅天涯之漂泊者,抑或是友人离别之时,闻此物之鸣啼,不免生发伤离别、思归乡之心绪。此意象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一旦被援引、征用,则倍增其哀愁。所以“子规”表达的第一种情感就是伤离别、思归乡。
2、惜春去、叹春逝
在中国文学传统里,存在着“伤春悲秋”的主题,文人墨客多通过它来表达光阴易某某、人生苦短这一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春意阑珊的氛围多用“落花”、“流水”、“残花”、“暮雨”等意象来营造。而子规的鸣啼多在暮春,因此古人就无形地将其与惜春去、伤春逝情感有机融合起来,使之成为“伤春”意象家族里有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成员。
3、诉凄凉、念故土
据《华阳国志》记载: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国君主杜某某的称号,为蜀国治水有功,后来禅位隐居遁世。不幸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鸟,啼声哀切,口中带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这段传说在诗歌中多有阐述:胡某某《咏史诗·成某某》:“杜某某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杜某某《闻子规》:“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二位生活于唐代动荡没落时期的诗人,似乎已经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他们借对此历史传说,似乎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隐忧与哀怨。因此,子规意象的运用也被视为亡国之悲。
三、意象“鸿雁”解读。
1、寄托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情怀。
雁,在季节的迁徙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和危险。这自然地让诗人们将雁的处境与下层百姓的处境有机地勾连起来,在其中寄托了人文关怀,将视野投射到民生疾苦、国家安危之上。成语“哀鸿遍野”就是将处于困苦境地中的百姓比喻成“哀鸿”。诗歌作品例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准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孤苦伶仃的大雁不仅仅是诗人的化身,也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下层百姓的缩影。
2、寄托思乡怀归、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
古人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寄托的就是思乡怀归、羁旅漂泊的愁苦。所以“鸿雁”就寄托思乡怀归、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
3、寄托感时伤怀、凄苦哀怨的抑郁之情。
这主要着眼于个人的痛苦经历,例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期的词作交融了她的亡国之痛、丧夫之悲以及生活的颠沛流离,所以作品情感凄苦哀怨。它的《声声慢》可谓是字字是泪、字字是血,是处于困厄中自己的一种呼喊。该词作里有这样的句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再如历史上的魏晋时期也是一段黑暗的历史,生命的短促、朝不虑夕使得士人都感染上了伤怀的心绪。例如阮某某,他经常以雁入诗。《咏怀诗》:“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鸣雁飞南翔,潡?发哀音。”抒发的是内心的忧郁之情。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何处寄情思》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