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

本文由用户“arsenaljay”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2-24 01:10:46 举报文档

以下为《6.2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思考,这里的“世界”被发现和“人”被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世界”被发现指的是15世纪末的新航路的开辟; 

“人”被发现指的是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某某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XXXXX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目标】 1.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地点、原因?

2.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内涵、表现、评价)?

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及其代表作?(重点理解其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4.评价文艺复兴。

5.宗教改革兴起的时间、地点、原因?

6.德意志宗教改革的代表人及其主张?

7.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影响?

8.区分文艺复兴时期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文艺复兴

1.起源地、背景

(14—17世纪)

(1)政治: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封建的 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神权统治。

(2)经济:11世纪以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14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与基督教的禁欲主张相矛盾。

(4)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5)阶级: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根本原因)

2.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内涵: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要求把人、人性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内容:①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②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③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④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⑤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评价:进步性—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A .大多数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B .人是罪恶、卑微、消极的存在,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

C.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而落在个人身上

D.真正的高贵并非天生的,而是自为的

下列哪些观点符合人文主义思想?

(1)初期三杰:

①达XXXXX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②米开朗基罗: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代表作《大卫》雕像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体的健美和力量。

③拉斐尔:画家和建筑家,代表作《西斯廷圣母》,他笔下的众多圣母没有神圣的宗教色彩,而是人间温柔、典雅,充满人情和母爱的女性。

3.代表人物及成就

意大利 但丁、彼特拉克、薄某某

①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②彼特拉克: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

③薄某某:代表作《十日谈》以生动的语言讴歌人性,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美术三杰:

中世纪圣母子

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子

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薄某某《十日谈》

(1)材料歌颂了绮思梦达的什么精神?

(2)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冲破封建教条,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

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想

感受名著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

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开始的。

(3)高潮:英国 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英国中部一富裕市民家庭。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矛盾,塑造了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他一生共写了三十七个剧本,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两首叙事长诗。他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代表作:

四大悲剧: 《奥赛罗》《李某某》 《麦克白》《哈姆雷特》

喜剧:《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1564-1616)

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某某对人性的肯定有什么不同

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刻画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人间仁爱,提升人性的高尚和尊严,而薄某某集中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内容主要是男欢女爱。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怎么理解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一段独白: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这段独白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主张?

认为人高于一切,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提倡人性的发展。

感受名著

(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 ①思想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②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③文学艺术方面,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④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3)局限性:①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②只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4.评价:

“文艺复兴”是一场复古运动吗?

文艺复兴运动从表面来看,是一种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活动,是一种复古运动,但从其深层含义看,它却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思想领域的变革。

问题思考

问题探究

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掩护?

(1)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其它思想和学说传播;

(2)资本主义经济刚刚产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3)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被新兴资产阶级所认可。

二、宗教改革

1.原因:

(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

(2)政治: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需要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6)路德立志改革(主观)

(16世纪)

马丁XXXXX路德改革:16世纪

宗教改革最早兴起于德意志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

2.开端:

①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信仰即可得救)

②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

③《圣经》代表着理性和思想自由。

④主张教随国定: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1517年,马丁XXXXX路德发表《 九十五条论纲 》,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揭开了序幕。

3.路德的主张: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D

练习:

4.评价:

(1)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推动了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②从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③创立了新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

④为欧洲其它国家宗教改革开辟道路。

马克思说:“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XXXXXXXXXX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

B.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D.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练习:

D

14—17世纪

16、17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

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发源于意大利,中心地区是意大利

源于德意志,迅速波及西欧。

神学世界观

教皇、教会权威,教义、领袖

倡导人文主义,肯定人,

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个性解放,追求现世享乐。

“因信称义,”挑战教会、教皇权威;简化仪式,驱逐天主教会势力。

文学艺术

政治(改革宗教内部制度)

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采用神学异端形式

要求人性的解放,追求现世的幸福

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基督教神学统治,推动科学、文化发展,引发新航路开辟和宗教改革。

打击西欧封建势力,摧毁天主教精神独裁;促进民族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除精神枷锁;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影响。

挑战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的精神获得自由

课堂小结

练习:

1.指出两幅美术作品所体现的共同特点

共同特点:都体现人文主义。

2.指出两幅美术作品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 ,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手段: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6.2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