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本文由用户“胡愉快”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07:53:55 举报文档

以下为《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949---1955)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思考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

国内外形势

XXXXXXXXXX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国家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

国家外交政策要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探究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P84第一段并结合实际)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捍卫主权、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制订外交政策、方针的依据

探究二: 新中国初期提出怎样的外交方针?含义?意义?(P84最后一段至P85第二段)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实质:反对帝国主义)

在保障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针对国民政府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针对帝国主义

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1949-1950)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成就)

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

第一年(1949.10—1950.10)与17国建交

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

阿尔巴尼亚

越南

印度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芬兰

印度(1950.4.1)

——第一个与中国建

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瑞典(1950.5.9)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其中11个社会主义国家

1.上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哪项外交方针?

2.中苏结盟对新中国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中苏首脑会晤

《盟约》签订

1)它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出来的?

2)它的提出,首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它的目的又是什么?

3)请你阐述一下,它提出的过程?

4)它的提出,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世界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问题:首先为了解决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

目的: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友好关系。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3)为争取国际局势进一步好转和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1)首次提出: 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2)再次提出: 在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

(3)最终完善: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1、包容性:

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平等性:

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开放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5 科学性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会议主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中国的作用: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建议,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

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地位:

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1.背景: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内容:

讨论和平、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等问题。“求同存异”的提出

3.结果:

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

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②显示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

参加万隆会议(1955)

1、周恩来求同存异中的“异”指的是什么?“同”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亚非国家所起到什么作用?

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同:①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 的侵略

②都要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

③都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各国见存在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万隆精神”

团结 和平 友谊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

“一边倒”

外交成就

与苏联结盟

“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提出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出现第一次建交热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国际环境

国家力量[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