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 高二上 人教版历史 必修三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 (共35张

本文由用户“godlx”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5:27:50 举报文档

以下为《2016年秋 高二上 人教版历史 必修三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 (共35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识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2.理解我国新时期理论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由1976年时代周刊的封面引入对邓小平的介绍。

http://www.bjdcfy.net/edu/ppt/ppt_playVideo.action?mediaVo.resId=55ebd8a5af508f0099b1cbfc

★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邓小平理论

一、伟大的转折

“文革”结束后,中国处于什么时期?原因 何在?中国是如何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6—1978 两年徘徊时期

(1)文革结束,左倾继续,中国徘徊。

材料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经华国锋批准)。

“两个凡是” 实质是什么?

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1.背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XXXXXXXXXX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材料中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怎样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有何意义?

(3)1978.11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观看视频,结合必修2所学内容思考: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要内容

http://www.bjdcfy.net/edu/ppt/ppt_playVideo.action?mediaVo.resId=***5aa833d25d58335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2)主要内容:

(3)意义:

1978年底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揭开了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初步形成——中共十二大、十三大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中共“十二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首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中共“十三大”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内容: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路线;依据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三步走的战略方针。

“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意义: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提出。

(二)成熟——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结合以下材料概括其背景?

1988年1月13日晚,三名来自内地的著名青年干部思想教育专家李某某、曲啸等,在深圳蛇口与近70名蛇口青年面对面座谈。在座谈会上关于“到特区创业能不能为自己‘淘金’ ” 成了青年人和教育家争议的焦点。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引起轩然大波。

  随后,《人民日报》等刊发系列文章予以报道,引发全国关注和讨论,被称作“蛇口风波”。

 关键词一:

“淘金者”到底是好,还是坏?

年广九:创办“安徽芜湖傻子瓜子技术

开发***”

1981年至1984年,年广九的雇工由3人发展到103人,仅1984年就纳税30多万元。年广九又依靠灵活的经营手段,将产品迅速打进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很快年广九成为中国最早的百万富翁之一。

  这时,对于雇工超过80人的大户是否肯定其合法地位,上上下下争议很大。

  而“资本家复辟”、“剥削”等帽子也都戴到了年广九的头上,不少人提出要“办”年广九。

1989年,中国的私营经济进入一个困难时期。

镜头二:

关键词二:这到底还是不是社会主义

1.南方谈话 (1)背景

①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

②旧的思想观念阻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基础条件

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南方谈话主要内容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哪两大根本问题?他是如何回答这两大根本问题的?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有何意义?

材料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

邓小平南方讲话

根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会、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

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2.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时间: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

内容: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历史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标志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党章》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确立——中共十五大

形 成

十三大

十二大

明确提出理论

第一次系统概括

深 化

南方谈话

十四大

十五大

成熟形成体系

比较完整体系

成为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酝酿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1.指导思想:

2.建设道路:

3.社会发展阶段:

4.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的本质:

6.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7.经济体制:

8.政治保障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三、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2.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3.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1.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97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

下一个中国:

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阅读教材P88页

回答:三个代表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三个代表的内容是什么?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哪次会议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国际: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内: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一步回答XXXXX创造性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

是指导XXXXX思想武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

2002年中共十六大被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1.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题词,直接针对的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文革” D.“两个凡是”的思想

D

2.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3.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 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B

4.《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XXXXXXXXXX”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哪一重要问题?(  )

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一国两制”

C

5.中国共产党历经90多个春秋,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中之所以伟大,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从根本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B.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C.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繁荣

D.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纠正所犯错误

A[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2016年秋 高二上 人教版历史 必修三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 (共35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