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元素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元素》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课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及其符号是化学的灵魂,让学生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入门。本课题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从教材的体系看,在前两个课题学习了分子、原子内容之后,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从而把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教材中虽然对概念理解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本课题内容无疑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教材地位作用
三、学情调查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并没有学习多少元素,尚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具备了学习化学概念的基础,能够应用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学习知识。本课题的“元素周期律简介”编写的目的是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电荷数、响度UI原子质量及确认元素种类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四、教学目标确定
知识和技能目标
a、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b、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b、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b、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 元素符号书写及规则
难点: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盐”,这里的“碘”指的是什么?一些食品广告常某某“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这里的“元素”是指什么?在我们化学课本的后面,总是附有一张大大的“元素周期表”,它有何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我们将迎刃而解。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元素
【复习】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几种?以下物质各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可见,原子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粒子。
【投影】
介绍几种原子
【提问】
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每组原子的质子数都相同。
【投影】
在投影1的基础上在两组原子的右侧分别打上“碳元素”、“氧元素”。
1、元素的概念
【老师】我们把质子数为6的碳原子总称为碳元素,把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由此我们对元素的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你能根据以上内容,阅读教材59页元素概念有关内容,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学生活动】回答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老师提问】 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课堂练习】
【学生讨论】
图1中的A、B、C是同种元素,图2中的A和B是同种元素,C和A、B不是同种元素。
【老师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粒子,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强调】这里请大家注意,这里粒子指的是原子或离子,而不是分子。
元素的分类
【过渡】我们知道,英文单词不计其数,但字母只有26个;同样,物质的种类已知的有三千多万种,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可分为哪几类?(提示大家可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
【学生思考】根据元素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三类。分别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老师】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元素的中文名称有一定的造字规律,例如,金属元素的名称基本上都有“钅”字旁,那么,你还能找到其他造字规律么?
【学生思考】
【投影】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字旁
非 固态非金属元素
金 (“石”字旁)
2、 属 液态非金属元素
元 (“氵”字旁)
素 气态非金属元素(“气”字头(除稀有气体)
【过渡】在已发现的一百余种元素中,它们在地壳里的含量差别很大。
3、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思考下列问题】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学生总结并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
【学生阅读并回答】观察教材P60图3-17,阅读P60“资料卡片”中内容,讨论,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矿泉水商标,一些药品说明书等)彼此增进认识:
各种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各不相同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
利用“养闺女,铁了心”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过渡】我们一般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分子、原子、离子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知识点二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分子 (原子) 构成
(离子) (原子)得失电子构成
物质 (分子、原子、离子) 构成
物质 (元素) 组成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老师】我们只要知道元素的中文名称,就可以基本判断它是属于哪一类元素了,那么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原子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在化学反应中,虽然分子发生变化,但是元素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原来的元素。
【老师】学习了元素和原子的概念之后,请大家想一想,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投影】
元素
原子
区别
相互联系
(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
学生总结
元素
原子
区别
①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②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③元素可以组成物质。
①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组成。
②原子指微观粒子。
③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相互联系
①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②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这个重要的概念,要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布置作业
学案上的“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板 书 设 计
元素
定义。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元素的分布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碳、氢、氮
教学反思
1、本课题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通过百度搜索,准备了许多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一方面是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学习元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多了些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备课过程中,从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的欲望,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2、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3、初中化学的特点之一是理解与记忆并重,本课题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元素符号书写的规范化训练。另外课后作业我要求学生制作元素卡片,进一步让学生自己动手加强对元素符号的记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思维训练,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今后学好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元素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