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董某某
一、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欲”强,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思维能力还没形成。教学时一方面借助现有信息技术条件和图片、模型等整合教学资源,增加吸引力,培养兴趣;另一方面应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
四、教学准备:划分小组、准备彩色图片、流水地貌模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展示喜马拉雅山图片
导入:同学们,这是哪里?(喜马拉雅山)它是怎样形成的?(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它属于哪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八千八百多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外力作用)它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塑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雕塑师的魔力!
学生自主回答。
以问题导入复习旧知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
预习反馈
提问课前预习的作业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______?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见的外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主回答。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课下预习的效果。
环节三
水
的
力
量
承转:我是一滴水,我想去看大海!小水滴现在在哪里?这是它所在地的照片。照片里有什么?(岩石)岩石有什么特点?(裂开)它是怎么裂开的呢?
风化作用
展示水的冻融图片,
探究水作用于岩石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
教师点评。除了水的作用还有什么会使岩石破碎呢?
展示图片,讲解风化作用
那么风化作用的地貌是怎样的呢?有机会大家可以去黄山看一看。
承转:小水滴离开家乡,汇入长江和自己的同伴们一起向下游游去。
流水侵蚀
动画展示小水滴经过虎跳峡、青龙瀑布、长江三峡,并展示照片,分析这是哪种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流水侵蚀地貌。
承转:那么除了这几种侵蚀地貌,还有什么是流水侵蚀地貌呢?
观看流水侵蚀实验视频解释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
承转:小水滴说:“我在往下游的时候还背着东西呢”
流水搬运
承转:小水滴在往下游的时候,发现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看图片
流水沉积
展示图片,提问:这里景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哪种作用形成的?
小水滴终于到达了大海!展示三角洲图片,并展示三角洲模型
教师讲解三角洲的成因并总结答题规律。
学生活动,教师点评。
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三角洲、冲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动与地表形态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流水作用为例,讲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小水滴从长江上游到入海口的所见来讲解风化、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貌,然后再让学生活动讨论风力、冰川、海浪作用形成的地貌。现总结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风化作用部分,让学生根据图解讨论形成过程,学生讨论不出来,应该再语言上引导学生。
流水沉积作用部分,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冲积扇地貌,这里因为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是说不出来的,所以就直接给出,直接让学生讨论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风力、冰川、海浪作用形成的地貌这部分有点难度,尤其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学生不能理解,所以可以把冰川作用以讲解的形式呈现。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设计(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