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文由用户“ai52011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7:28:54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跷跷板》(轻重的比较)



姓名:

刘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一年级数学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跷跷板”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经历比较活动,增强轻重的生活体验。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年级学生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笑,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狮子轻。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思考: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生:重的低一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天平称重的方法。



掂一掂,比一比:数学书和铅笔比,谁重?谁轻?

教师引导学生将双臂展开,当作天平,表示出谁轻谁重。

生:数学书比铅笔重,铅笔比数学书轻。

学生双臂展开,托着数学书的手低一些,托着铅笔的手高一些。

从生活实际出发,加深对于高轻重低的理解。



提问:苹果和梨子,谁轻谁重?

学生意见不统一。

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比较重量的方法。



揭示:轻重不能看出来,要称一称才能知道。

出示天平,并介绍使用方法,并称一称。







提问:谁轻?谁重?你是则么知道的?

生:和跷跷板一样。轻的高,重的低。





出示主题图(皮球和铁球比较)

提问:皮球比铁球大还是小?

生:皮球比铁球大。

利用特殊物体皮球和铁球的比较,让学生理解不能通过物体的大小比较物体的重量。



提问:皮球比铁球重还是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皮球比铁球轻,因为天平上,皮球高,所以皮球轻,铁球低,所以铁球重。





提问:大的东西比较重,小的东西比较轻,你同意吗?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并汇报。

生讨论。





揭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物体大,但是轻,有的物体小,但是重。所以不能通过观察物体的大小判断物体的轻重。



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结: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怎么比较?

生:学会了比较物体的轻重,天平上,低的重,高的轻。

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记忆。



五、教学策略选择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讲述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采用观察法、实务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方法,在合作、交流、探究中,理解轻重比较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采取夺红旗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教师口头评价: (1)你真细心!真会观察!

(2)你说的真完整!

(3)你真是一个真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七、教学课件



见附件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性强,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游乐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接着步步深入,制造小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层层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

2、整节课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情境和趣味探究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地探究的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教学的投入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