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由用户“fsdfsi”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17:08:11 举报文档

以下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科目:地理

教学对象: 高一

课时:3课时



提供者:冷某某

单位: *_**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来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地球公转和人类关系密切,但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之前没接触地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型。因此我制作了可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设计了有关总结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图文转换、图表转换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法、图示分析法、教具演示法。?

【教学用具】地球仪、自制带太阳光线的演示仪、自制昼夜长短变化的演示仪。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Flash演示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图解法

图解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观看动画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看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如解释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调整: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

思考回答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会增强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展示多媒体)

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做铺垫



黄赤角的形成

【演示】地球公转和自转,提出问题:?①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有什么特点??

②自转的轨道面和公转的轨道面是否平行?

?【教师讲解】自转的轨道面和公转的轨道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大小为23XXXXX26XXXXX。

观察教材15页图1-3-3黄赤交角?

让学生感受赤

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观察教材15页图1-3-4二分二至是地球的位置,讨论完成教材16页活动。

将抽象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得形象直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知识铺垫】?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最大为90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名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做好探索前的知识铺垫?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16页图1-3-6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组织学生讨论:?

①太阳直射哪具纬度?哪个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②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多大?③离该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是越大还是越小?

读图讨论?合作填空?

合作读图填表

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讲解]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和夜长。?

回忆晨昏线和赤道的关系,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

做好探索前的知识铺垫?



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合图1-3-9,针对每幅图讨论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2、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读图课本17页图1-3-9,

回答教师所提问题

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播放课件]??

[分组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将抽象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变得形象直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过渡]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结合图1-3-9分析,地球上高、中、低纬哪个纬度地区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哪个纬度获得的最少?哪个纬度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

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讲解]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窗:四季的划分;根据“五带划分示意图”,试解释五带划分的依据;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五带的范围该如何变化?

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方面,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通过利用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的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直观的看到昼夜长短的变化,便于学生理解。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特征

1.轨道 2.方向 3.周期 4.速度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黄赤交角的影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夜弧与昼夜长短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的计算

四季、五带



九.教学反思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方面,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通过利用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的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昼夜长短的变化也是利用动画观察,和让学生自己回忆我们在一年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从而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本节学完后要把地理的自转结合起来考虑,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难度大,我们讲课时放慢进度,同时结合各种题型进行讲解说明,理解地理的运动和地理意义。

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次课上,由于知识比较复杂,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地球公转的规律和意义在理解上有很大困难,为此在课堂练习和教学进度上可以做一些相应的改动,还有亲自动手对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