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wavilyde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0 01:56:59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

课题研修人

邱某某

任教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称:

《与朱元思书》教学课例



一、教材分析

这是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的细腻情思,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朱元思书》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2.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疏通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整体把握文意。

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3.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文言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还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从古时起,便已经有文人墨客为富春江折服,倾笔写下了句句名言。引读:

唐代诗人韦某某:“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元代的吴恒赞称赞:“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清代的刘嗣绾道:“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某某。”

2.那么吴某某眼中的富春江是怎样的呢?

(揭某某,板书课题。)

3.解题,作者简介。

二、明晰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及本课的预习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疏通全文,整体把握文意。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 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引发思考:

导语: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进行初读,整体感知。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初读环节,我们要解决那几个问题?思考5分钟,在草稿本上列出:

例如:1.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说说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后分别写了“异水”和“奇山”)

2.沿岸的风光,作者是在哪里看到的?你从哪里知道?

3.入景体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乘着小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者向西漂流。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二)解决问题,追问,延伸。

(三)聆听,感受,想象。播放课文朗读。

四、精读,理解文意

导语: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应该进入那个环节?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用笔在文中勾画出来,并提出问题。

(一)第一段

1.文章开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字词:“烟” “俱” “净” “独绝”的意思。

3.说说这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名说)

4.追问,朗读。

(二)第二段

1. “异水”,“异”在哪?“缥碧”甚” “奔”的意思?

2.作者写水时,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举例并赏析其作用

3.小结:第二自然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清”“急”的特点。

(三)合作学习第三段。

看完了“异水”,我们再来看“奇山”,“奇”在哪?“异水”部分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呢?

1.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同桌之讨论,翻译下列词句。

2理解词句。

寒树:

横柯: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轩: 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1)这段分别写了奇山的哪些景物?(高山、寒树、泉水、鸟、蝉、猿)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举例说明哪些是远处描写,哪些是近处描写?哪些是视觉描写,哪些是听觉描写?

(2)面对富春江的 “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用原文回答)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堂课的要点。

六、拓展延伸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对比阅读《与施从事书》。

与施从事书

南北朝 吴某某

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③;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④竞来;企水⑤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⑥被⑦径。风雨如晦⑧,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⑨。



五、课例研究综述

本教学设计是2018年大理州的三科教材培训我县交流教师授课时采用的教学设计,因当时未注意到自读课文的特殊性,主要以教师的江都为主线进行设计。后来,结合培训中的理念和自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我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改成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规划学习路径,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加上教师的理答和追问的方式进行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方法运用于自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学科素养。在自主探究、质疑、答疑,合作探究中习得能力。





教学评价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二)

三、求最高分,最低分

步骤:同计算总分的步骤一样,选择函数时选择“最大值”或“最小值”即可。

最后制作完成的各学科成绩统计表,如图:



四、标准分

标准分是在学生成绩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前提下做出统计。标准分能够比较科学、合理的反应学生学习的状况,同时还能反映学生成绩在团体中的位置。标准分Z用公式表示为:Z=(X-X’)/S。其中:X为该次考试中考生个人所得的原始分;X’为该次考试中全体考生的平均分;S为该次考试分数的标准差。

步骤:我们以求语文科目的标准分为例,选中“I4”单元格,根据标准分的计算公式Z=(X-X’)/S,AVERAGE是求平均数的函数,STDEV是求标准差的函数。所以在其中输入“=(C4-AVERAGE(C$4:C$33))/STDEV(C$4:C$33)”,如图,然后回车。利用自动填充柄工具把剩下的学生语文标准分填充完整。然后依据上面的方法,计算出其他科目的标准分。



通过转换后得到的标准分Z在一般情况下都带小数,而且会出现负值,实际使用时不太方便,所以还要对Z分数进行线性变换(T变换):T=100Z+500。公式中取500为平均分,100为标准差。我们以直接求最后的各科标准分和为例选中“J4”单元格,输入=INT(I4*100+500),如图,然后回车。这里INT函数是将一个数值向下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的函数。



利用自动填充柄工具把剩下的学生标准分总分填充完整,即得出了学生标准分总分。

附录:统计常用函数:



1.求和: =SUM(D4:D33) ——对D4到D33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2.平均数: =AVERAGE(D4:D33) ——对D4到 D33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3.排名: =RANK(D4,D$4:D$33) ——对3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4.等级: =IF(D4>=85,"优",IF(D4>=74,"良",IF(D4>=60,"及格","不及格")))

5.学期总评: =D4*0.3+E2*0.3+F2*0.4 ——假设D列、E列和F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6.最高分: =MAX(D4:D33) ——求D4到D33区域(30名学生)的最高分;

7.最低分: =MIN(D4:D33) ——求D4到D33区域(30名学生)的最低分;

8.分数段人数统计:

(1)=COUNTIF(D4:D33,"100") ——求D4到D33区域100分的人数;

(2)=COUNTIF(D4:D33,">=95")- COUNTIF(D4:D33,"100") ——求D4到D33区域95~99.5分的人数;

(3)=COUNTIF(D4:D33,">=90")- COUNTIF(D4:D33,">=95") ——求D4到D33区域90~94.5分的人数;

(4)=COUNTIF(D4:D33,">=85")- COUNTIF(D4:D33,">=90") ——求D4到D33区域85~89.5分的人数;

(5)=COUNTIF(D4:D33,">=70")- COUNTIF(D4:D33,">=85") ——求D4到D33区域70~84.5分的人数;

(6)=COUNTIF(D4:D33,">=60")-COUNTIF(D4:D33,">=70") ——求D4到D33区域60~69.5分的人数;

(7) =COUNTIF(D4:D33,"<60") ——求D4到D33区域60分以下的人数;

说明:COUNTIF函数也可计算某一区域男、女生人数。

如:=COUNTIF(C2:C256,"男") ——求C2到C256区域(共255人)男性人数;

9.优秀率: =SUM(D34:D37)/30*100,D34到D37是分数在85分以上的学生数;

10.及格率: =SUM(D34:D39)/30*100,D34到D39是分数及格的学生数;

11.标准差: =STDEV(D4:D33) ——求D4到D33区域(30人)的成绩波动情况(数值越小,说明该班学生间的成绩差异较小,反之,说明该班存在两极分化);

12.条件求和: =SUMIF(B4:B33,"男",D4:D33) ——假设B列存放学生的性别,D列存放学生的分数,则此函数返回的结果表示求该班男生的成绩之和。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