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课件18 - 副本

本文由用户“A8906144”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8 15:16:58 举报文档

以下为《苏轼词两首课件18 - 副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苏轼词两首

学习导入

《旧唐书》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可知民间词唱比文人词作要早。今存敦煌曲子词也可佐证。词初多写情爱,被视为诗余小道。宋城市繁华,酒肆多以唱词为娱。经几代词家经营,词气象廓大,有了“诗言志,词抒情”的对峙格局,词风也由婉约走向豪放。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

词因苏轼而跳出花间月下有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六州为西域伊、凉、甘、石、渭、氐六州。州有鼓吹曲的军歌,战前用鼓、箫、钲、笳等,合奏以壮声威。取用名家诗词中字眼,如《西江某某》,出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某某,曾照吴王宫某某”。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命名,如《沁园春》,沁园是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还有名家自制词牌,如《扬某某》,为南宋姜夔自制曲。词发展到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独立为一种文学样式。

走近作者

一、人物简介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上,四川眉山人。嘉佑年进士。苏轼政治上比较保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宋某某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等,为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谪惠州、儋州等地。北还时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健朗,有“苏某某”并提;其词开豪放一派,为“苏某某”并举;其书、画与蔡某某、黄庭坚、米某某并称“宋某某”。 苏轼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花月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宋人俞某某《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 被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与黄庭坚齐名,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词与辛弃疾齐名,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子瞻

东坡居士

乌台诗案

二、生平事略

苏轼于1037年1月8日(景yP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某某,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某某”。苏某某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某某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yP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yP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某某。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某某。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某某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_*)团练某某(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XXXXX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某某(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二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某某”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某某,又不能见谅于某某,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yP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yP八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_*)。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某某、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某某”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某某”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某某”

书法:与蔡某某、黄庭坚、米某某并称“宋某某”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某某、 晁补之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某某”。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某某、蔡某某合称为“宋某某”。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二、人物轶闻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3、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念奴娇

苏轼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背景介绍

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 被捕

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

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

宋某某才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

练某某了事。

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

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字词积累

浪淘尽:浪淘沙尽,这里移用于人事。

风流人物:指英雄人物。

故垒:指旧时黄州城堡。

赤壁:赤壁两处。文某某在**_*

境内,武某某在**_*境内。

公瑾jXXXXXn:周瑜的字。

樯qiXXXXXnXXXXX?橹:风樯船橹,借代曹操水军。

华huXXXXX发:头发花白。

词意梳理

长江向东流去不舍昼夜,千百年来,滚滚波浪洗汰了无数英雄人物。那西边旧营垒处,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石壁陡峭直插云天,怒涛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山江壮美如画,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瑜,英雄姿态勃发,小乔刚嫁了过来。他手摇着羽毛扇,头戴着青丝帛头巾,说笑之间,曹操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了灰烬。精神驰骋于(三国)古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生出白发。人生就象一场梦,还是端起酒杯来洒酒酬明月吧!

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这几个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某某赤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某某,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某某。

大江赤壁

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

思慕古人

缅怀周某某

建立功业

感伤身世

祭奠江某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阅读赏析

有人说《赤壁怀古》一词由四幅图画构成,请逐一赏析。

试赏析《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第一幅大浪淘沙怀古图:开篇将大江流水、历史人物并提,可谓气象恢宏,境界深阔。江流淘洗一切,唤起后人对于古往英雄的追思;水逝岁月无情,妙用移用,使历朝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瞬间如滚滚江水,去而不返。中间嵌入“人道是”?三字,似已知此地赤壁非彼时赤壁,词人并不想纠缠,意在借此抒发情感。“故垒西边”是词人扫视山河之后的定格,由是不着痕迹地推出三国英雄周瑜。妙在这里先伏一笔,并不急于展开周瑜功业,行文见变化跌宕。

全词由四幅图画构成。

赏析参考

第二幅赤壁如画观景图:词人捕捉峭崖、惊涛这些视觉上极为宏大的意象,横涂纵抹,描绘出山河的壮丽。先写江岸石壁,“乱”写险怪,“穿”绘高峻;再写江面波涛,“惊”见威猛,“拍”状搏击,“卷”描汹涌。山崖险怪、怒涛奔涌的声色态势,尽遣笔端。画面的惊心动魄又暗合赤壁古战场曾经的悲壮惨烈。

行文至此,自然归结出“江山如画”的结论。江山亘古壮美,人物一时俊杰。吟咏回到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上,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渴望。

第三幅周瑜破虏建功图:词上阕将“周某某”和“赤壁”并称,已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遥想”转入下阕,词人心往神驰,八百年前的周瑜终于在作者描绘的赤壁画图中出现。周瑜的造型是英雄美人,这衬托出周瑜的俊伟风姿,年轻有为。“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中一派儒将风度,突出周瑜谋略深谙,胜算在胸的模样。“谈笑”一词与“灰飞烟灭”形成极大反差,有力地表现了周瑜的非凡胆略和卓越才干。周瑜24岁为将,34岁与28岁的诸葛亮策划孙刘联盟,败54岁的曹操于某某,留下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这幅英雄功业图与上阕的江山壮美图交织,动人心魄。

第四幅词人酹月怀抱图:表达苏轼对古往英雄业绩的仰慕,引发了自己功业未建的诸多感慨。千古英雄功业既就;把酒问月,自己却白发早生,底事难成,壮志未酬。是年苏轼47岁,待罪黄州。发思古之幽情,自在情理之中。把酒酹月,?往事如电,英雄伟绩,尚且是过眼烟云,他不免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吟。故权作潇洒状,借酒浇愁,来旷达自我的心境。至此,一位襟怀远大、知史识时的词人

形象,跃然纸上。末了,尽管缭绕着一层慨叹壮志未酬的愁雾,画面底色却不乏壮丽。

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他兼采儒、道、佛三家思想,一方面瞻仰屈原、周瑜等,能经世济时,建功立业;一方面又追慕老庄、陶潜等,想超然物外,旷达无拘。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词中江山如画、英雄至伟,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的情感,也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

整体把握

因而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感的产生其实是尚未实现青云之志的结果。

词人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作此词。词上阕绘长江,咏赤壁,长江与赤壁构成历史画卷。下阕怀周瑜,悲己身,羽扇与樯橹生出现实感喟。全词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壮阔,气魄宏大,格调雄浑,最能代表苏轼豪放词风格,是宋词中精品。

对比解读——突破难点

苏轼用精炼的几句话,便血肉丰满地刻画出周瑜儒雅风流、文武双全的“豪杰”形象。

这时的苏轼,依然踌躇满志,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而他面对的却是不幸的遭遇。

周瑜

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某某

早生华发

一樽还酹江某某

人 物 形 象

雄姿英发

人生如梦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苏轼满怀悲愤吟啸道

故国神游,多情应某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某某。

理解分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某某”这两句怎么理解?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课文小结

苏轼面对滚滚大江,看到赤壁形胜,怀想豪杰周瑜,感叹长江依旧,英雄已逝。自己虽壮志犹在,而今却“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两句,是这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是一种人生短暂的悲凉,更是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某某的旷达。苏轼与英雄对比,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可见,他并不甘于消沉,故以酒祭月,豪情尽显。

定风波

苏轼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某某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柳永

课堂学习效果检查

寒蝉 长亭 骤雨

杨柳 晓风 残月

大江 浪 乱石

惊涛 樯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审美标准:

以阳刚为美

大气粗犷

审美标准:

以阴柔为美

具体细腻

内容:个人情愁

闺情羁旅 离怨相思

方式: 多含蓄婉转

内容:广泛

家国功业 豪情壮志

方式:多铺陈直抒

格律 严守格律 自由突破

风格 委婉绮丽 恢宏沉郁

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前人评词[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苏轼词两首课件18 - 副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