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zhixiaohong324”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22:36:31 举报文档

以下为《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_*学 黄某某

 ●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起始章节。本节涉及的自然现象是我们日常就可以观察到的,但知识点本身抽象,难度大。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现象,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在本节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基本的读图能力也是学习地理的必备能力,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弱,由现象分析其中原因和原理的能力较弱。但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并且本节内容涉及的昼夜交替、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学生亲身经历过,为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地展示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高度与昼夜时间长短对地面获得的热量的多少等,并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能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能够演示说明昼夜交替的形成以及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读图能力,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观察地理现象,从地理现象入手,掌握现象背后深层的地理规律和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地球自转基本特征、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初步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能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难点:能够演示说明昼夜交替的形成以及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原因。   

● 教学策略   

(1)利用学科工具提供自主探究环境。对于地球自转这样宏观的、无法直观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利用三维仿真交互软件,构成自主探究环境,使学生可以多视角、多维度的观察。同时利用交互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演示地球的运动,加深知识的理解,打破传统教具条件的限制。   

(2)利用虚拟仿真动画支撑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地球自转周期、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等知识点,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体验,但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很难将平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归纳梳理并形成理性认识。利用虚拟仿真动画针对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还原和演示,学生在观察和分析这一过程时,逐渐提高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有助于知识理解。   

(3)教师、学生之间分组交流、相互评价,掌握学习方法,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合作精神。在分组合作探究环节提供的各种教具学具中,既包括传统的地球仪,也有计算机三维仿真工具,构成多样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对各种工具进行比较,进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生不会选择学习方法的问题。   

●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日出”视频,太阳的东升西落,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太阳为什么是东升西落、是日在转还是地在转。接着教师播放太阳系运动动画(如图1),这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学生可以看到宇宙中的所有星球都是在不断运动的,地球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出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并利用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联想到地球的运动。   信息技术整合点:“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视频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过渡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Flash软件模拟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使用PPT播放动画,真实再现各行星的运动轨迹、位置关系,宏观展现学生在传统学习环境中不可见的现象,使抽象知识内容具体化。   

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如图2)。学生认真观察动画后,描述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教师总结:地球自己在旋转我们称为自转,围绕太阳的旋转称为公转。启发学生思考:自转对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有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引出这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设计意图: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特征形成感性认识,畅所欲言描述观察到的地球运动的特征,讲解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地球的自转。   

信息技术整合点:学生对地球的运动很陌生,如果教师只是以文字概念或以图片形式讲解,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理解抽象,不容易掌握,利用Flash动画技术,可以形象展示地球的自转,公转及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通过简短的动画展示,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分组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提出学生这节课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①地球自转的中心和方向。利用手边工具演示地球的自转。②地球自转的周期。③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共同合作完成这次探究任务。四人一组,确定一学生为本次学习的组长。组长对本组人员进行分工。填写学案上的分工表。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问题,并将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职务,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信息技术整合点:这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的新模式,观看素材和动画时学生共用一台电脑,不同成员分工明确,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3.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教师指导每个小组打开电脑桌面上名为“地球自转”的文件夹,请微机操作员打开里面的各种素材,打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演示平台(如图3),学生可以观看预存好的场景,还可以根据任务需要,选择场景播放。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软件进行观察,也可利用教材、图册、地球仪等常见工具,在15分钟内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分组进行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认为适合的学具,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配合学案导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需要的学具和方法,在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   

信息技术整合点:用Flash软件播放地球自转动画,自转时间实时更新,学生对地球自转周期有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习平台,平台教学功能强大,分为演示区和条件选择区,学生通过简单的鼠标滑动可调节演示区图像的大小。条件选择区分为“状态”、“动画控制”、“视角位置”、“视角目标”、“知识点”五个栏目。在状态栏,学生可以选择从“晨昏线”、“赤道方向”、“从北极看”、“从南极看”四个不同角度观看。在“动画控制”中,学生可以输入不同的地球自转速度进行观看,视角可以选择俯视、仰视、平视。学生借助平台可以观察地球,作为拓展知识,还可以观看太阳。“知识点”栏目设置了众多相关知识选项,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加深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保障。与教材联系起来去启发思考地理规律和成因,学生会感到深刻、亲切,有利于地理表象、概念的形成和思想情感的转变。   

4.小组汇报,加深理解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2分钟时间内,按照任务书的要求逐项进行自我检查。学生完善探究过程和结论,准备分享。教师提出分享要求:①分享三个问题中的一个;②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语言简练;③汇报的形式任选,如口述、表演、模拟XXXXXXXXXX;④时间不超过3分钟。每组在汇报的同时,其他组同学认真倾听,并有一名代表做出诤友式的评价,即说出一点欣赏,提出一点建议。   设计意图:完成表格,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自检。通过分组汇报交流,学生在对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锻炼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设置诤友式评价环节,让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评价其他小组的汇报,对正确及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和赞赏,对不足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信息技术整合点:一名学生在汇报问题时,其他学生利用教材、地球仪、动画、交互软件对汇报内容进行实时监测,给出评价和补充。不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同一个知识点的深度有差异,在听同学汇报时,结合软件工具操作的便利性,学生可以补充、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在传统学习环境下,只有部分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讨论的情况,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真正的参与者。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默契,利用各种软件、工具顺利完成了探究任务。在设计这节课时,做了符合课程标准的调整,着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方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学习条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科学态度,积累地理经验的有效工具,实现对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