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 、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 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学会运用分析和理解相关历史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分组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汉承秦某某”。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总体趋势: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备课资料】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汉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今海内赖宗庙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后又在今河套地区建九原郡,在两广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共四十郡。郡下设县,《汉书·百官公卿表》“县大率方某某,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某某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秦统一全国后,各郡均设守以掌其民。《汉书·百官公卿表》曰:“郡守,秦某某,掌治其郡,秩二千石。”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长。《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某某,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县制在秦代以基本定型,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一种固定的地方行政区划。
汉朝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分化项羽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经分封了一些“异姓王”。如楚王韩信、赵王某某、韩王某某、梁王某某、淮南王英布、燕王臧某某、长沙王某某。后来,他们的力量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刘邦便借故一一剪除。但在诛灭“异姓王”后,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陆续分封自己的子侄为王,共封了楚、齐、梁、赵、燕、代、吴、淮南、淮阴等九国。当时九个诸侯王的封地包括了原东方六国的领土,只留下原秦国的旧土十五郡由中央直辖,并仍划分为郡、县两级。这种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刘邦死后,王国势力膨胀,成为汉朝一大病痛。
(2)汉景某某: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备课资料】西汉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某某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某某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某某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某某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某某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冄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某某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某某因很惶恐,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某某退兵。刘某某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某某(治今河南商丘),为景某某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时,景某某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某某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统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某某趁势收夺各诸侯某某的支某某,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备课资料】汉武帝的“推恩令”
中国西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某某而颁行的重要法令。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某某,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某某,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某某“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某某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某某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吴楚七国之乱)。景某某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 ,阻众抗命 ,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因此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某某,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某某。按照汉制,侯某某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某某,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汉代前期几代著名帝王简介: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8年,终年53岁。
汉惠帝(刘某某):高祖长子,17岁即位,在位7年,公元前188年病逝。
汉文某某(刘恒):高祖三子,在位23年,公元前157年病逝,终年46岁。
汉景某某(刘某某):文某某三子,在位16年,公元前141年病逝,终年48岁。
汉武帝(刘某某):景某某三子,15岁即位,在位54年,终年71岁。
2、唐朝:总体趋势: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备课资料】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某某,史,指史某某,“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某某、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某某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某某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当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的《霓裳羽衣曲》后,唐玄宗才匆忙布置防御。但唐朝新招来的士兵抵挡不住安某某的劲旅,安某某渡过黄河后,连败唐某某,一路攻陷断陈留、荥阳(河南荥阳)、洛阳,直抵潼关。756年(至德元年),安某某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但玄宗和杨某某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某某(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某某,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肃宗。安史集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它却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内部矛盾重重。坐镇洛阳的安某某恣行暴虐,众叛亲离,757年初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帝位后,史某某屯驻范某某,拥有重兵,不听调遣。
757年春,唐朝从陇右、河西、安某某、西域等地陆续调集了十多万军队,又向回纥借兵四千人,肃宗以其子李某某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某某为副元帅,率军一举收复长安。 在此前后,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军队也在进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战斗。既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后方,又保障了江淮供应物资路线的安全。江汉和江淮的保全,使唐朝在经济上有所依赖,对战争结局有重大影响。
759年(乾元二年),史某某杀安庆绪,在范某某称大燕皇帝。761年(上元二年),史某某大败李某某率领的唐某某,乘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某某杀死。史某某在洛阳称帝后,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没有力量再向唐朝发动进攻。
762年(宝应元年),唐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李辅国拥立太子李某某即帝位,即代宗。
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又向回纥借到一部分军队,以其子李某某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军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失地。史某某逃往河北,河北叛将见他大势已去,纷纷向唐朝投降。763年(广德元年)初,史某某在唐某某打击下,穷促自杀。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3、北宋:总体趋势:进一步加强
(1)措施:
①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②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2)评价: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备课资料】杯酒释兵权
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宋某某(赵某某)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某某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某某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某某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某某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某某连连点头,赞赏赵某某说得好。后来,赵某某又对宋某某说:“禁军大将石某某、王某某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某某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某某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某某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某某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某某、王某某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酒过几巡,宋某某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某某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某某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某某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某某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某某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某某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某某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某某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此时是公元969年)。宋某某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某某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石某某、高某某、王某某、张某某、赵某某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某某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某某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某某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某某,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某某和王某某的儿子。张某某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某某。
宋某某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宋某某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4、元朝:总体趋势:完善并发展
(1)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2)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备课资料】元朝的行省制度
“省”的本意为宫某某,后业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多是因军事需要而设的临时机构。行省一词,源于金。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类似于现代的国防部;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某某、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某某、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腹里”的设立是个行政区划史上的创举,它有效解决了困扰很多朝代的京畿防务及管辖问题,为都城建立了有效的缓冲带。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行省的确立,又限制了蒙古王公贵族的权利,元法规定,贵族不得在自己的封地内征税和行使行政权,税收交由中央统一管辖,官吏由中央统一派遣,这使得元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行政体系与现代的十分接近。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承秦某某,强化皇帝制度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备课资料】汉代的中朝与外朝
西汉自汉武帝时某某,为加强皇权,便宠信近臣,令其充当中书令、侍中、给事中等高级侍从官职,出入禁中,与闻国政。这样,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便皇帝控制,因而出现了“内朝”与“外朝”之分。由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构成“内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外朝”,却逐渐退居到仅只执行政务的地位。
“内朝”也就是“中朝”,《汉书·刘某某》注引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某某、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关于“内朝”和“外朝”的划分,清代学者钱某某说:“孟康某某,最为分明”。钱某某还认为内朝、外朝之分,汉初是没有的。“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钱氏说“史家未明言”。汉武临终前,召大将军霍某某、车骑将军金某某、左将军上官某某、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少主。而宰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件事无疑关系重大,它不仅表明已把宰相放在政治核心之外,同时也表明内外朝之分已经形成。
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宰相是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最高长官,为天下政本所在。汉武帝要加强皇权专制,自然会与宰相制度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汉武帝便引严某某、主父偃辈入值,参与谋议。自霍某某辅政,至于东汉,遂成为外戚与宦官专政的局面。外戚当政者则加“将军”名号,宦官专权者又多加“中常某某”。不论外戚还是宦官,都是作为内朝官而专朝政的。
汉武帝鉴于汉兴以来丞相御史二府的职权过重,因而把处于身边的内朝私人秘书“尚书”官的地位提高,又相继设有侍曹、二千石某某、户曹、客曹。诸曹尚书多引用宦官或外戚担任,内朝近臣自大将军、太傅、侍中以下,常领录尚书事以参决朝政。而外朝的长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权逐渐为内朝尚书台所侵夺。所以,汉武帝以后以至成宣年间,是尚书势盛,内朝权重,与外朝的相府形成权力转移交替时期。
尚书本属于少府,从秦至汉武以前,不过是掌管往来章奏的小吏。但自御史变成监察官之后,皇帝的诏令等事,也成了尚书的专责。武帝时期尚书发展成宫中的重要机构,置尚书四人,分四曹以主众务。常某某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某某主刺史二千石某某,户曹主吏民上书事,客曹则主外国四夷事。成帝时又置三公曹以主刑狱事。显然尚书已由公文的传达机关进而为公文的处理机关。而且处理的结果,并不经过丞相,也无需和外朝的相府商讨,而是直接送呈皇帝。汉武帝一面提高近臣和内朝官的地位,使他们“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有时还让内臣严某某等与大臣辩论,使“大臣数诎”。另一方面又压低丞相的地位。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某某、石某某、公孙某某,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太尉“田某某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某某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职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主要因为:(一)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内朝官某某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内朝官某某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提示: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某某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提示: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