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表格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由用户“daxiakehua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20:53:05 举报文档

以下为《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表格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3

优秀课例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年级

教师

周某某



所在学校

**_*学



版本、册数

课目名称

湘教版 必修3 第三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阿拉善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分析地区地理环境,分析阿拉善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其危害及治理保护措施。

②通过对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分析,掌握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③在依据材料,***,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区域人类活动、区域生态问题的关联。



教学重点、

难点及措施



教学重点:①分析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其危害及治理保护措施。②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区域人类活动、区域生态问题的关联。

教学难点: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与区域生态问题之间的体验不足,导致迁移运用能力差。

措施:本节课重组、加工教材,让学生深度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以及要素与区域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归纳分析该类问题的思维体系就成为本节课核心问题设定的出发点。基于此,再结合课堂要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用小切口的案例进行核心问题教学,以小见大。以教师引导“分析材料:地理位置→气候→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人类活动”为脚手架,步步推进。使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掌握分析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关联。最后,选择了非洲撒赫勒地区案例,让学生将前面总结出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和从材料里提取信息的方法运用到分析新案例的生态环境问题,检验学生体会到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联及迁移运用能力。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必修1中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些原理,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析的一般方法,学习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为这一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高中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保证。对文科生而言地理是高考科目学生相对重视,具备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的时候学习的,学习层次较低,遗忘较多,所以对于基础知识还需要系统的落实,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资源使用

及分析



提出问题

1.进入问题情境;

2.对阿拉善地区有初步印象;

3.明确本节课的核心教学问题:结合材料,分析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1.讲故事:阿拉善羊穿上了衣服。

提出羊为什么要穿衣服?

2. 用Goggle Earth找到阿拉善,配以当地的荒漠景观。

提出该地可能存在什么生态问题?

3. 提出核心教学问题:结合材料,分析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1.以穿衣服的羊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2.在逻辑处理上,把羊穿衣服的原因与荒漠化的危害进行了互换,使原因探究与措施分析联系得更为顺畅。从曾经的“水草丰美”,到如今的“沙逼人退”。通过图片的今昔对比,激起学生对问题产生原因强烈的探究欲望。

3.明确本节课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1.平板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及素材,营造问题情境;

2. Google Earth:直观呈现不同时空尺度的遥感影像图,更震撼、更真实、更科学。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1.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协作:观察描述阿拉善的海陆位置和地形。

2.根据阿拉善地区地理位置和地形,推测其气候特征。

3.小组合作讨论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并平板呈现结果,小组代表阐述理由。在阐述理由时尤其注意气候与水文、植被、土壤、外力作用等之间的关联性。

4.推测阿拉善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产业结构。

5.小组合作讨论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并平板呈现结果,小组代表阐述理由。

6.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7.观看视频,思考草方格固沙的原理,提出其他类似的固沙措施。

8.找出2000年和2010年阿拉善地区植被的改善,体会治沙成效。

9.感受荒漠化这一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普遍性。

活动一:探究荒漠化的原因

1.任务一:(1)观察描述阿拉善的海陆位置和地形。

2.任务二:(2)据材料进一步分析阿拉善荒漠化(气候特征以及其他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背景。

3.教师引导、协助学生针对问题发言、讨论并板书学生发言关键字。

4.承转:一个地方的自然特征往往深刻的影响着了它的人文特征。推测阿拉善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产业结构?

5.任务三:(3)据材料分析阿拉善荒漠化的的人为原因。

归纳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实为寻找地理背景与现象之间的关联。

6.活动二:针对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板书讨论结果,注意原因与措施一一对应。

给出一个治理案例:蚂蚁森林,人人参与。

7.播放验证草方格沙障固沙实验视频。思考草方格固沙的原理是什么?同样的原理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固沙?

8.用Global land cover(全球地表覆盖)呈现不同时间尺度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改善状况。

9.进一步以小见大,呈现全国沙化的状况。



1.通过照片景观让学生分析当地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然后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王军贤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2.学生能够调动已有的关于地理环境要素分析的缄默知识,用于分析阿拉善地区自然地理背景,在明确自然地理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为原因,初步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加强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性的意识,并形成一套通过自身体验得出的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补充,完善知识、方法。

3.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出谋策划,既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渗透了环境意识教育,弘扬了正能量。

4.播放方格实验视频验证荒漠化防治效果。

5.用Global land cover(全球地表覆盖)呈现不同时间尺度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状况,反应治理成效。

1.智慧课堂提问功能具体步骤为:点击提问→选择分组作答(适合小组讨论)或是全班作答→选择所要提问的问题形式如选择题或是主观题,如选择主观题→选择拍照答题(学生在纸质上作答,然后拍照上传答案)或是批注答题(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平板机上进行简单的批注勾画)→发布习题→点击学生姓名,既可以进入该学生答题详情→点击下面查看班级报告,即可查看班级分组答题情况→若选择多个报告,可以对比分析。

2.课堂实验可以提前做好后在课上用平板

播放,或是

用智慧课堂的实物展台进行实时转播到大屏幕和录像,以备学生在结合实验的讨论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实验现象和细节。

3.平板智慧课堂辅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深度体验式,尽量让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或是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深度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归纳提升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反思归纳,理解内化:

①荒漠化产生的各自然原因之间的关联;

②提升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之间的关联,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注意二者对荒漠化的影响程度的差异。

③反思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的方法,注意原因和措施之间的关联。

引导学生关联体验、归纳提升。



通过以上的叙事过程,归纳出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从个案到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内容的空间尺度的把握上,从一个家庭、一个村庄到放眼整个中国,以微见著。

针对学生所归纳的内容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切换到白板直接板图思维导图,或是平板课件播放过程中实时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后温习消化。



运用反馈

完成非洲撒赫勒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析,提出治理措施。尝试运用、内化知识。

组织学生完成反馈习题,并及时对发言进行引导和点评。

学生能够运用反思提升后得出的关于区域生态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体会关联,促进目标达成。

平板呈现给学生新的问题情境,可以采用平板互动功能的提问或是抢答、讨论、投票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本课程运用的是互动→提问→全班作答→主观题→拍照答题。可以快速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作答情况,掌握全班同学对反馈题目的整体作答情况。



应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小结

1.平板上智慧课堂:

①.相机→相册、实物展台

②. 提问、互动→随机提问、讨论、全班提问→主观题→分组作答、全班作答→拍照上传

③.分享

2. Google Earth:呈现和缩放不同时空尺度的遥感影像图。

3. Global land cover(全球地表覆盖):呈现不同时间尺度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改善状况。





解决了哪些教学关键问题及形成了哪些生成性资源?

采用平板课堂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播放PPT课件、视频功能,还有诸多方便快捷的功能。它既可以整合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互联网的功能又可以整合教案、电子教材、任务、课堂练习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课堂中有了平板智慧课堂的辅助,能够实时看到学生个人或是小组的思考作答状况,迅速把握学生的整体看法,不再是局限于传统课堂上短时间内只能掌握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分享功能也能够实现课堂内容实时分享给学生,即方便每一位同学能够观看清楚黑板或是PPT上的内容,尤其是位置较偏的学生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同时也方便学生课后温习消化,总的来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应用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教学创新、资源应用创新、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等。

应用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从运用反馈检测统计情况看,多数学生(A+B+C=97.8%)能体验到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特征与植被、土壤、外力作用之间的关联以及这些要素与荒漠化之间的关联。由于本班为A2实验班,全班的22.2%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体验到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与植被、土壤、外力作用之间的关联以及这些要素与荒漠化之间的关联,并且能够用专业的语言,连贯性、逻辑性的表达。全班的40%学生能够体会体验到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与植被、土壤、外力作用之间的关联以及这些要素与荒漠化之间的关联,但是在语言表达上面稍显不规范,用词不太准确,思维有些混乱,今后应该加强文科生的语言训练,尤其是思维和语言逻辑关联方面的训练。全班的37.5%学生仅能从气候或是植被一两个方面去进行陈述荒漠化的原因,未能深刻理解“分析”二字的含义,不能全面的把握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与植被、土壤、外力作用之间的关联,对区域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分析稍逊,课后还需要对学生区域部分内容做指导。全班有一位同学未能理解本课的核心问题,不能解释该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不能体验任何关联,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教学创新:①以阿拉善牧民王军贤的羊穿上衣服的故事作为叙事对象,在时间的跨度上,立足现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把荒漠化这个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生态修复过程演绎得酣畅淋漓;在事件的选取上,用一张“一群穿着衣服的羊”的照片作为案例的切人口,叙述了荒漠化这一生态环境间题给王军贤一家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的影响。采用小切口的案例进行核心问题教学。②采用课堂实验:模拟草方格沙障治沙实验,更形象、直观的了解草方格沙障的治沙能力,探究其治沙原理。

资源应用创新:采用平板智慧课堂、Google Earth、Global land cover(全球地表覆盖)辅助教学。

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①从听课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情况来看,本节课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深度较深,学生对地理各个要素的关联体验比较深刻,在课堂上通过羊吃羊,羊被啃食了毛的事件,让学生活生生的感受到了荒漠化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密切的将课堂与真实世界紧密联系。②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实际操作中,两个课时的内容压缩成一个课时完成,由于学生活动较多,导致课堂时间较长,导致最后运用反馈环节,学生互评时,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对话,思维上没能够得到碰撞。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表格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