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本文由用户“Hcrystal986”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3 13:12:03 举报文档

以下为《《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17页“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教材分析

本册“数学广角”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目标定位如下:

①、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化繁为简、一一对应)

②、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流程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生活引入,区分类型。通过校园里一排树引出间隔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间隔。在解决“在3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树。可以怎样栽?栽几棵?”中,区分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是一条线段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感悟思想。整节课围绕“猜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的主线。在区分类型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先猜想“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树?”进而层层设疑,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数形结合、化繁为简、一一对应、不完全归纳法等思想。经过验证后,总结出规律。最后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类似的植树问题现象。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四个不同类型的题目,巩固新知。第一题,求有多少个中国结?(求间隔数);第二题,广场大钟,一共间隔了多少秒?(求全长);第三题,王老师家住几楼?(求棵数);第四题,百米跑道旁插彩旗,求间距多少米?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一节课的学习将要结束,我设计了从几个不同层面去反思总结。不仅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而且再次回顾经历的探究过程,升华数学思想方法。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化繁为简的方法使我明白今后在研究问题时候,可以将大数据缩小,去研究它们的规律,进而解决问题。”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从知识层面进行拓展。教师提出: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请大家想一想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个是今天知识的一个升华。在一条长1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如果每2盏路灯之间再摆10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主要是针对计算一条路两旁都栽的植树问题而设计。这也是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现象。

三、设计理念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2、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互帮互学。

四、教学效果

这节课大部分孩子学到了知识,由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学生们的积极性还没调动起来,导致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种思想。”这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