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本文由用户“xm159556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0 13:40:43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概览 时空定位·专题主线【时空坐标】【主要线索】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与实践。

1.1954年我国确立了三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2.“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堂探究课前预习随堂训练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情境创设·趣味导入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

一国……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对话也被称为“窑洞对话”。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特点?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概念解读:

1.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还存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知识梳理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1)军事条件: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2)政治条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①召开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②内容: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 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城市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于四个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政权基础的广泛性和政权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特点。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相比,我国民主政治的优势是人民当家做主。(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特点。与西方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答案:(1)新现象:政党政治的盛行。

(2)特点:政权基础的广泛性;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平等(民族自治)。优势:人民当家做主。点击进入 课后作业谢谢观赏![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