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本文由用户“xflj36373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8 13:14:17 举报文档

以下为《高一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创立: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4.发展: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原则3.弊端:带有独断性、随意性①君国关系②君臣关系史料链接:

 司马某某《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1)“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分别是什么意思?

 2)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忠 奸 难 辨 君权与相权官 吏 难 选选官制度 腐 败 难 治监察制度 地 方 难 管地方制度皇帝的烦恼二、君权与相权 阅读书本第二框,联系上一节内容,梳理出汉、唐、宋、元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秦朝?

2、汉朝?

3、唐朝?

4、宋朝?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初:汉承秦某某,丞相实质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材料一: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某某”。而丞相周某某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某某,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材料二:晁错得罪过丞相申某某,申某某预诛之,晁错得知后逃到景帝处寻求庇护。申某某后悔地说: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故误。

材料三: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田某某为相时举荐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秦朝(汉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设立“中朝”对抗“外朝”;■君权和相权■ 汉武帝所用丞相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某某、石某某、公孙某某,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某某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某某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此外,武帝还大胆启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做官:比如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青做大将军等。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图相权一分为二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 执行机构中书省 制令决策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宋朝:二府三司制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相权一分为二相权一分为三进一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相权很大废除相权其演变的总趋势?

影响?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

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二、丞相制度1、演变:

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秦朝:中央:地方:西汉: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御史台明初至清末:东汉到元朝(宋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都察院历代监察机构的设置: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

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

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这些措施有效吗?监察官某某负责?所有官员都受监察吗?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有什么启示?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局限: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皇帝不代表社会)

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巩固:下列各项具有监察官吏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A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忠 奸 难 辨 君权与相权官 吏 难 选选官制度 腐 败 难 治监察制度 地 方 难 管皇帝的烦恼 君权与相权监察制度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世卿世禄:血缘科举取士:才能九品中正:门第军功授爵:军功察举征辟:孝廉特点: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一) 先秦:“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二)汉:“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汉武帝) a. 察举 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 征辟 征召才能之士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四)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历史档案——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选官制度(了解一下)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问题解析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某某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_**坑者四百六十余某某。”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积极作用:(1)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扩大官吏来源。

(2)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3)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5)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相对公平公正。

消极作用:(1)考试内容束缚思想,导致士人长期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2)为皇权服务。(3) 过分注重不切实际的学问,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王某某《唐某某》材料阅读与思考 材料二:顾某某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_**坑者四百六十余某某。” ——《日知录集释》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 · 高明《琵琶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3、科举制:考试选官(1)实质: ②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3)局限性: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2)积极性: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追求公平公正。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某某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世界影响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科举制西周至

春秋官职

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汉魏晋

南北朝以官某某来源基层中正评定授官依据成为世族把

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

明清考试选官

仕途开放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封闭性:以官某某

权操于上二、选官制度的变化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忠 奸 难 辨 君权与相权官 吏 难 选选官制度 腐 败 难 治监察制度 地 方 难 管地方制度皇帝的烦恼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1)秦代:郡、县(2)汉代:州、郡、县(3)唐代:道、州、县(4)宋代:路、州、县五、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区划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1)行省的设置①全国设十行省:②中书省直辖“腹里”:③宣政院辖区: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④省下行政区:路、府、州、县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2)行省受中央节制①民政——中书省②军政——枢密院③觐见制④监察制⑤互迁制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1)明代:省、府、县(2)清代:省、道、府、县4、行省设置的意义:(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削弱; 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小结与评价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 帝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汉承秦某某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

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

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

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

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 ) 巩固:“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下列关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正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B 巩固:李斯曾说过,“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高无上

②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③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君主主宰国家政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巩固: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B 巩固: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 ABCDB 延伸: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A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教学参考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某某等人向宋某某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某某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某某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皇权加强;

——相权削弱; 延伸: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皇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有时也有其他原因:①②[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高一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