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精准备考——2018高考分析及2019备考策略历史(zxls_20***9)

本文由用户“q8682326q”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8 16:45:00 举报文档

以下为《潜心研究-精准备考——2018高考分析及2019备考策略历史(zxls_20***9)》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潜心研究 精准备考

——2018高考分析及2019 备考策略**_*学 刘某某一套较为令人满意的试卷

2018年历史高考注定是被充满期待的:

2018年新修订的大纲如何落实?

新课标修订精神如何体现?

保持能力考查与降低难度如何兼顾?

……面对种种期望,可以说今年的高考文综历史基本是一份较为令人满意的的试卷。

一、精研细磨 精确方向

二、精准出击 精致突破

三、高效课堂 复习课例

一、精研细磨 精确方向(一)课标分析 高考命题研究与备考的抓手课标考纲高考试题说明教材(1)文本结构变化:新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

(2)课程结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

(3)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通史+专题、专题

(4)增加教学示例、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

(5)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6)重视史学理论的考察。(一)课标分析??课标变化(二)考纲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三)命题评价??●(1)发现问题题型的探索趋向成熟

历史高考题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发现问题题型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题目的典型代表。

●(1)发现问题题型的探索趋向成熟【典例1】(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 突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1)发现问题题型的探索趋向成熟  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 1787 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1)发现问题题型的探索趋向成熟2017年Ⅰ卷42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年Ⅱ卷42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Ⅲ卷41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发现问题题型的探索趋向成熟【典例2】(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确定选题角度,如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中外交往等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可提取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可提取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等 14~17 世纪明代时期的史实 ●(1)发现问题题型的探索趋向成熟  表 4 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发现问题题型的探索趋向成熟示例1. 论题:14-17 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2 分)

阐述:14-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入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17 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_**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8 分)

结论: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2 分)友好交往交往的具体表现●(1)发现问题题型的探索趋向成熟示例 2 论题: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_**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一条鞭法改革,推行货币地租,征收统一的银两;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值;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带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欧洲殖民者的东来,占据澳门、台湾,威胁着封建统治,损害了国家主权。

总之,新航路开辟既给中国带来了积极影响,又给中国带来殖民侵略的威胁。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经济\政治\外交的具体表现●(1)发现问题题型的探索趋向成熟2018年Ⅰ卷42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8年Ⅱ卷42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18Ⅲ卷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提取信息━━自拟论题━━简要阐述●(1)发现问题题型的探索趋向成熟42(2018年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某某,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某某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启示:

1、核心科技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2、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3、科学化的管理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4、体制创新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

启示1、核心科技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说明: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现代化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创办近代企业和近代学堂,并派留学生引进科技,但核心科技受制于洋人,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后,核心科技受制于洋人,主要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难以发展,导致中国工业畸形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起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由此可知:科技第一生产力,核心科技是工业现代化腾飞的关键。启示2、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说明: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现代化开始,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并派留学生引进科技,但资金不足,核心科技受制于洋人,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后,其资金不足、技术依赖洋人,形成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即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难以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引进外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起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由此可知:只有解决了资金、技术问题,工业现代化才能腾飞。启示3、科学化的管理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说明: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洋务企业受封建政府的控制,缺乏科学管理,如湖北汉阳铁厂,在资金、技术、原料、能源、人才等方面不配套,不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建国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逐步僵化,束缚了企业的活力。1984年后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增强了企业活力;1992年后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讯速发展。

由此可知:科学化的管理就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42.(2018年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看法

1、人物按圣人愚人标准划分,折射出儒家占主流地位的特点。

2、道家和法家人物排名前列,折射出汉代新儒学体系的特点。

3、民间的商人、侠客和农民,折射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特点。

4、表中未展列评判汉代人物,折射出史家受制于时代的特点。

看法1、汉代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是儒家思想

说明: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东汉史学家班固受到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因此把尧、舜、周某某、孔子看作圣人、把孟子屈原荀子看作仁人。汉代儒学是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糅合到儒家,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因此班固把老子、商鞅、韩非等人看作中等人。而宋某某在春秋争霸战争中破坏礼乐制度,夏某某、商纣实行暴政,他们不符合儒家的仁、德、礼的道德标准,因此把他们看作下等人。

由此可知: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价值取向。

看法2:儒家思想影响了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

说明: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东汉史学家班固受到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因此把尧、舜、周某某、孔子看作圣人、把孟子屈原荀子看作仁人。汉代儒学是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糅合到儒家,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因此班固把老子、商鞅、韩非等人看作中等人。而宋某某在春秋争霸战争中破坏礼乐制度,夏某某、商纣实行暴政,他们不符合儒家的仁、德、礼的道德标准,因此把他们看作下等人。

由此可知: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了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

●(2)聚焦立德树人,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一是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

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

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二是激励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念,启迪学生成为中国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人。

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41题以大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植利用设计试题情境,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人类文明交流等内容,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

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45题考查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意义等,使考生进一步加深对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的认识。

三是为高校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重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

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2)聚焦立德树人,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四是引导中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

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2)聚焦立德树人,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3)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

一是强调必备知识,避免“偏、难、怪、深”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主观题的问题设计还是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均以考试大纲为基本依据,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

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26题和第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全国II卷第32题、第33题和第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二是找准关键能力,支撑学生终身发展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独立思考等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多数题目都不局限于考查某一种能力,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46题以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为素材,要求考生说明中国共产党认识的变化及其国际背景,考生必须进行综合运用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等能力。●(3)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三是注重学科素养培养,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如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41题以**_*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3)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4)优化考试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一是夯实学习基础,考查学科主干内容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以学科主干内容为主,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此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26题以考试大纲中的“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全国II卷第26题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考点,考查考生对三省六部制度演变的认识等。

二是古今贯通,中外结合,考查知识整合、迁移能力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

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29题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4)优化考试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三是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关照,以史为鉴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强调历史的实际应用功能。

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28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4)优化考试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四是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水平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42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

第三步:调知识——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法治、三权分立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策略三高效课堂---习题讲评课破旧:否定神学国家观

立新:(国家权力来源、权利归属、职能、政体等)

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三权分立、 民主法治、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政体等

第四步:定思路——策略三高效课堂---习题讲评课第五步:写答案——(1)作用:否定神学国家观念;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来源: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类型。策略三高效课堂---习题讲评课做一个快乐的老师,会生活;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会教书;

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令人难忘;

总之,要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潜心研究-精准备考——2018高考分析及2019备考策略历史(zxls_20***9)》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