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表达技巧

本文由用户“wuhaiyu”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0:34:44 举报文档

以下为《赏析表达技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阅读赏析

(20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某某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诗歌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⒈ 构建知识体系:熟悉理解并掌握各种表达技巧。

⒉ 明确考察角度,做到考什么答什么。

⒊掌握答题方法、步骤和技巧。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作者在诗歌创作时所运用的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特殊的手法。

它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修辞手法;四是结构特点。

设问方式

易:【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或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简要分析。

⑵请从动、静(或其他)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⑶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或:表现了怎样的景某某?)

⑷某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以上问题指向明确)

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抒

情手法

鉴赏篇章结构

鉴赏描写手法

难: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提问笼统,指向不具体)

【关于笼统提问答题思路】

①先考虑修辞;

② 然后描写手法或抒情手法(写景诗的特点基本上离不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③再考虑常见的表现手法

基本上从这三个方面考虑就够用了。

最后篇章结构。

答题流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题型一

结构特点(或艺术构思)

识记鉴赏术语

1.铺垫——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2.伏某某——是在诗歌(或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3.照应——是篇章间的伏某某照应,又叫呼应。一首诗歌一般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面得先有个交代。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某某的脉络。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照应的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某某照应(先设伏某某,后予交代的照应)。

4.卒章显志——是指在诗歌的结尾处表达诗人的心志或情怀。

5.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6. 悬念: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7.过渡,承上启下:一般为颔联或颈联

【例题1】(20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某某)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某某,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某某: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写了两个层次。开头至“风景疾如箭”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第二层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例题2】(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会回答问题。

柳某某XXXXX送卢梅某某(刘某某)

泛菊杯深,吹梅某某,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某某,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某某,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某某》。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结构特点提问方式

一.这首词开篇(结尾)有何特点?

二.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三.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请简要说明

四.这首诗的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

五.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六.xxx一句,与xxx句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联系?

七、Xxx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2006 年全国卷

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牏郏死响馋ⅰJ嵘醢鹎才D衬场ED衬成锌桑6凡形抑瘛?/p>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练习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XXXXX乙卯吴兴寒食 张某某

龙头舴艋吴某某,笋柱秋千游某某。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某某。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2分)

练习二

题型二

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写手法)

结构图

乐某某

哀写哀

结构图

经典例题

【例题3】(20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某某)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某某。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某某。

【注】蔡某某:表亲。

前人认为全某某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某某“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参考答案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抒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参考答案】修改后

以悲景写哀情;‖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在风尘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题目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是写不尽的“悲”。“秋风落叶”历来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立足全某某,“雨中黄叶树”也烘托了悲的情绪。

链接问题: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情感?

悲喜交加

经典例题

【例题4】(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达的?

【参考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某某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某某。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某某,给1分;具体答出景某某的关系,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

链接问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6分)? ?

?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练习3:20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某某)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某某,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正侧面描写

写景手法

译 文

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某某)。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某某,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练习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堂五首(其一)(苏轼)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注】①南堂:在苏轼居所临皋亭,临皋亭依傍西山,俯临长江。②向:本义为北窗,这里是窗户的意思。

本诗勾勒出一幅寥廓的画面,请简要赏析诗人的描写技巧。

译文

江上西山遮掩了一半江堤,此地的亭台楼阁一时间全都朝西,独有南堂建造在西南方向,可以卧看千张风帆在浅滩收起。

【参考答案】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白描的技巧。四句诗,一、二句写南堂依山傍水的地理形势,本真道来,不作任何藻饰。三、四句写窗含大江、江边千帆停泊的景色,不着色,不摹声,辽阔的画面却跃然纸上。

题型三

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例题5】(20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踏莎行XXXXX雪中看梅花(元XXXXX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萼:花萼。这里是指花瓣。

指出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

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例题6】(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某某。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比喻。“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例题10】(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某某XXXXX送卢梅某某(刘某某)

泛菊杯深,吹梅某某,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某某,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某某,月逐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某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上片用“云边某某,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某某,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题型四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常见表现手法

1.对比——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情感进行比较,可以使被比较的对象区别的更加鲜明,可以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实质上,对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既可以是一种修辞格,又可以理解为一种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2、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另外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包括正衬和反衬。

①正衬:又叫陪衬、烘托,选择相关事物,从正面来陪衬所要表达的主要事物(主体)。是同一方向的比较,目的是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3.抑扬——把要贬义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也一样按形式可分为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两种。

4.象征——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一时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常见表现手法

5.比兴——比即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辞。

6.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很多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

7.小中见大——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情、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

8.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题7】(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山XXXXX端午(元XXXXX舒某某)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某某。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色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手法:对比。

简析:上阙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阙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例题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桂枝香XXXXX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某某,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至今商某某,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只是化用谁的典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至今商某某,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是化用了杜牧的“商某某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王安石通过用典,警告当权者:耽湎酒色,醉生梦死,必然继续六朝悲恨。

练习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

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示例一:首联写仲夏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其余三季更不用说,没有花的盛开,极写边地苦寒。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示例二:尾联用典,借西汉霍光派人计杀楼兰王,为国立功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及杀敌报国的决心。“愿”字与“直为”,情感豪迈,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是全某某点睛结穴之处。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赏析表达技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