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由用户“溥德启”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2 17:19:37 举报文档

以下为《《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摩擦力



姓名

王子利

工作单位

**_*



年级学科

高一物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自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大小、方向、决定因素、力的效果及对运动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摩擦力的熟练掌握对于分析物体的受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因而本节的学习对学生整个高中三年的物理成绩的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要重视和加强本节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会利用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也是本节的重点。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这也是本节的重、难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以简单接触过摩擦力,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预习课本、观看视频及课后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1.小孩为什么没有推动箱子?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3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粉笔盒受到静摩擦没有?

4.弹力与摩擦力什么关系?

5.物体的运动方向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是否是同一方向?

6.静的物体能否受动摩擦?

7.动的物体能否受静摩擦?7.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有关?



四、教学过程



1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了解静摩擦力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有弹力(3)有运动趋势。再分析传动带的物体的受力得出“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这里的“动”和“静”所指的参考系不同。再让学生分析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关系,得出静摩擦力即可以充当阻力,更可以充当动力。2类似的方法分析滑动摩擦力,并提炼出其特点。3给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4通过例题练习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的转化。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看小孩推木箱和传送带望高出运沙石

学生分组演示推桌子

体验静摩擦力的存在和变化及最大静摩擦力



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滑动摩擦力

学生用黑板擦擦黑板

体验用不同压力时摩擦力的大小



给出连接体

逐个分析物体的受力

体验整体法、隔离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分组展示总结出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得出四个条件的得4分,三个的得3分,依次类推。开展组别的竞赛。增强兴趣。有优胜组上讲台展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七、教学板书



一、静摩擦力1.定义

2.产生条件(1)粗糙(2)弹力(3)运动趋势

3.大小 根据二力平衡确定

4.方向与运动趋势方向反向

二、滑动摩擦力1.定义

2. 产生条件(1)粗糙(2)弹力(3)相对运动

3.大小 

4.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反向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从三方面讲解(1)静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3)摩擦力的有无判定。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提炼总结出结论,再经过练习得以巩固。

2这节课中我最满意是: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运动方向”,什么是“相对运动方向”。摩擦力不但可以充当阻力,还可充当动力。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我期望的水平。我满意。这节课认为物体受力分析尤其是连接体问题的分析仍然不到位,在这里讲解整体法和隔离法学生感觉太难,不易接受,但仍然需要慢慢渗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课堂上有出乎我意料的事件发生。再分析“静”物可以受“动”摩擦时,个别学生总是不能接受,我就通过分析给学生说明两者所选参考系不同造成的。使学生视野更宽阔。

5.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怎样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原因在于学生的预习充分,教师讲解到位,材料准备充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这节课评价还是不错的,充分肯定了成绩。同时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我今后的教学起了积极的帮助作用。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