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本文由用户“bcrst”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8 15:34:03 举报文档

以下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蔚县第一中学 刘某某二、提纲挈领一、考点扫描二、考情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大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在浙江余姚的一座安静的“阳明书院”里,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摇曳多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王阳明,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双目发呆,脸色苍白,已经在这里坐了好几天,家里人多次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终于病倒了。?他在欣赏竹林风光吗?是发神经病吗?都不是,他是在苦思哲学道理。

????书上说:“格物致知”。“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竹子是客观事物,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就是想知道竹子的道理,看“格物”能否“致知”,一直到病倒,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于是,他得出结论:格物致知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某某”,“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问题:王阳明静坐看竹子,为什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万事万物的道理是从心里想出来的吗?

(讨论、探究并回答)

1.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只能获得对竹子的“感觉”,而不能知道竹子的“道理”,因为他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王阳明确实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但单纯靠“想”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万事万物的道理不能从心里想出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意思: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醒] 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学习”等)不是实践。

③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特别提醒] ①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②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庄子·齐某某》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某某”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问题:一个人观点、认识的对与错,真的像庄子所说没有办法断定了吗?怎样去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用什么去检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鲁迅说:“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

(1)以上言论各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

(2)谈谈你对上述言论的认识。(1)孔子认为知识可以生来就有,实质上否认了认识来源于实践;鲁迅则认为知识不是天生的,坚持了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也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孔子把认识看作是主观自生的,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鲁迅的观点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否承认实践决定认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认识论的根本分歧。??谢谢![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